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有人認為人類天生愛好競爭,追求私利才能出人頭地;也有人指出人類屬於合作的物種,合群最能帶來成功。哥倫比亞大學賈林斯基教授與華頓商學院史威瑟教授則主張:人並非天生愛競爭,也非天生就該合作,而是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


文: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

人才太多時:吵吵鬧鬧的籃球員與互啄的雞

邁阿密熱火隊在2010年夏天震撼籃球界,同時網羅到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兩名自由球員——小皇帝詹姆斯(Lebron James)與克里斯.波許(Chris Bosh),加上熱火隊的超級巨星德韋恩.韋德(Dwyane Wade),這下子最頂尖的人才都在熱火隊了。熱火隊開了一場盛大的慶祝派對,歡迎超級明星加入他們,派對上,人們問熱火隊預計拿下多少冠軍獎盃,小皇帝詹姆斯信心滿滿地回答,他們將不只拿下一座冠軍獎盃,「不只拿兩座,不只拿三座,不只拿四座,不只拿五座,不只拿六座,不只拿七座……」

然而,在這場歡迎會上,邁阿密熱火隊就已經出現麻煩將至的跡象。主持人請三大巨頭一起站在台上時提到:「所以說這是韋德的家,小皇帝詹姆斯的王國,波許的歸宿。」顯然,三個人無法同時當家,沒人知道誰是領袖——會是韋德嗎?他是老將,已經讓邁阿密熱火隊拿下一座冠軍。會是小皇帝詹姆斯嗎?他是本屆MVP,也是球場上最銳不可當的先鋒。
很快的,籃球界內部人士已經在思考熱火隊是否人才太多。弄不清楚誰才是領袖,是否會讓球隊的表現受到影響?2010年秋天,運動作家比爾.席蒙斯(Bill Simmons)發表感想:

他們認為兩個領袖級的超級明星……可以變成籃球隊的共同執行長。小皇帝投奔邁阿密南灘時,我的直覺是「行不通」。

同年秋天,費爾.梅蘭森(Phil Melanson)也在部落格上關切同一件事:

如果熱火隊碰上需要靠關鍵的最後一球來決定能否贏得比賽,那麼,由誰來投那一球……球員之間沒有共識,他們得找出誰先誰後的明確「啄序」,否則會秩序大亂。

邁阿密熱火隊的確該擔心球員缺乏明確的階級順序。熱火隊在最後關頭的戰術執行與協調一團亂,2010年至2011年球季以些微差距(差距五分之內)輸掉比賽的場次,高達32%,三十個隊伍中排名第二十九。前一年,熱火隊客觀上來講陣容沒那麼強,但誰是領袖很明顯,韋德是隊上的領袖。比數接近時,熱火隊有58%的機率會贏。但新明星加入後,熱火隊變得無法同心協力,因為球員之間缺乏明確階級。

一年後,熱火隊贏得冠軍,原因很諷刺。熱火隊那年會贏,大概是因為韋德和波許都受了重傷,三巨頭只剩一巨頭,小皇帝明顯成為隊上領袖。席蒙斯表示:「韋德膝蓋受傷……無意間解決了巨頭之間各唱各調的問題,人才少即是多。」

我們覺得「人才少即是多」的概念很有趣,於是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羅德瑞克.史瓦伯(Roderick Swaab)一起分析NBA十年賽績。我們的分析結果和邁阿密熱火隊的情形不謀而合,一個隊伍中,頂尖球員的數量多到某種程度時,勝率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下降。那樣的隊伍擁有太多人才!

對籃球隊來說,明顯的階級能帶來更好的表現,為什麼?因為有明確啄序的隊伍傳球更有效率,球員有更多出手機會。球隊經理和教練都知道,把一群自尊心與才華都過人的個人放在一起,要讓他們彼此協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隊上全是明星的球隊,很容易從同心協力變成勾心鬥角。個人利益勝過團體利益時,團體的表現會變差,不再是分工合作的超有機體。

美國奧運籃球委員會也碰上人才過多的問題。美國先前稱霸國際籃球賽事,卻在2002年、2004年接連慘遭滑鐵盧,在2002年的FIBA世界錦標賽令人跌破眼鏡,只拿到第六名,2004年夏季奧運只拿到銅牌。

2005年,傑瑞.克藍格羅(Jerry Colangelo)接掌美國男子國際籃球隊,立刻宣布自己將招募「更少」明星,把重點擺在協調與放下個人利益: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真正的國家隊,而不是組成全明星隊……也就是說,教練與球員必須奉獻三年心力。我將打造團隊精神、兄弟情誼、團結隊伍……重點不再是你,重點是美國隊。走進這扇門,就得收起自我……籃球是徹徹底底的團隊比賽……我們要的是能襯托出明星紅花的綠葉球員。

克藍格羅說到做到,2010年請來安卓.伊古達拉(Andre Iguodala)。《露天看台報導》(Bleacher Report)指出:

伊古達拉不是隊上最優秀的球員,但很適合美國隊……隊上大部分的人很會防守,他們需要有一個人幾乎是全心顧著自己的半場,那個人就是伊古達拉。伊古達拉很會抄截,很會搶球,也很會發動快攻。

神奇的事發生了,新的奧運隊球員挑選標準產生效果!美國奪下2012年奧運金牌,接著2014年也稱霸世界錦標賽。

不只是籃球場上會有人才過多的問題。在企業界,積極搶人才的公司認為人才越多,績效就越好,然而哈佛大學的鮑瑞思.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發現,華爾街券商分析師也出現人才過多效應。頂尖人才的確會提升績效,但人才只能多到一定程度,再多就會出現負面效應,開始影響績效。

人才太多時,明星與地位高的個人會開始內鬥,搶著當老大。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科寧.班德斯基(Corinne Bendersky)證實,地位之爭會傷害團體表現。最上面有太多人的時候,個人忙著競爭,無法齊心協力與他人合作,如同前文提到的「協調賽局」,兩個老闆一起玩將無法達成協議。

「團隊會不會成功,啄序很重要」,這個概念是來自……嗯,雞。

各位可以想像,雞蛋販商希望生產很多雞蛋,因此挑最會生蛋的雞來配種,然而,如果把大量最會生蛋的雞統統放在一起,將發生糟糕的事——總雞蛋生產量會暴跌!更糟的是,雞隻死亡率會狂升!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最會生蛋的雞,競爭心也最強,牠們被放在一起時會搶食物、搶空間、搶地盤,啄個你死我活。不論是雞、企業人士或籃球員,績效高的動物競爭心也強,地位之爭會造成表現下滑。

團體裡有太多老大之所以會影響績效,也和我們先前討論的權力現象有關。還記得嗎?光是讓人們回想自己握有權力的時刻,就足以增加自信與決斷力。然而,要是滿屋子都是決斷力很強的人,就會出現衝突。因此我們好奇,要是促發團隊裡每一個人的權力感,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大家會不會像雞一樣吵成一團,接著互啄?

為了找出答案,我們做了以下實驗,請各組受試者做需要彼此協調的任務:每位組員至少要提供一個字來造句。組員得整合彼此的貢獻,才有辦法成功完成這項實驗任務。

開始造句之前,我們控制每一組被促發權力感的人數:三人一組時,在「全員高權力」情境,三個人都回想與寫下自己擁有權力的時刻;在「全員低權力」情境,三個人都回想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刻;在「階級制度」情境,其中一名組員回想自己擁有權力的時刻。

實驗結果證實我們的猜測:三名組員全都自信滿滿的組別發生激烈爭執,每個人搶著當老大,就像一群產蛋量高的雞或明星太多的籃球隊,也因此表現不如其他組。所有組員都垂頭喪氣的組別,也表現得不好,大家都缺乏主動提出意見的欲望,跟隨者太多,每個人都在等別人出來領導。只有一個人被促發權力感的階級制度組,是三組中表現得最好的一組。

我們接著做追蹤實驗,以睪固酮做為權力與支配的生物標記。各位如果想知道自己在母親子宮內接觸到多少睪固酮,可以看一看自己的食指與無名指。研究顯示,食指與無名指的長度比,可以看出子宮睪固酮暴露量。如果無名指比食指長很多,代表還在媽媽子宮裡時,暴露於較大量的睪固酮。如果兩根手指差不多長,代表在子宮中暴露於較少量的睪固酮。

用手指長度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聽起來有點荒謬,然而有證據顯示,出生前暴露於高睪固酮濃度,對於威脅到自身地位的事物會特別敏感。換句話說,高睪固酮的人比較容易覺得不受尊重。

我們利用這個標準,將受試者分為「全員高睪固酮組」、「全員低睪固酮組」、「混合高、低、平均睪固酮組」,請他們做前述的造句任務。實驗結果類似第一次的實驗,「全員高睪固酮組」的表現遜於混合組,因為他們花比較多的時間吵架。

這個效應甚至也出現在狒狒的研究。兩隻狒狒都是高睪固酮時,牠們會以可能造成衝突的自信競爭姿態走向對方。兩隻狒狒睪固酮濃度不同時,低睪固酮的狒狒則會禮讓,自己走開。

總而言之,啄序可以帶來有效的協調合作。人才太多時,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啄序,造成團隊秩序大亂。不論是拿下NBA冠軍、在戰場上獲勝,或是建立與維持蜂巢,一群人整合成合作無間的整體時,效率較高。階級制度可以壓制個人欲望,每個人的行為配合他人的行為,進而達成協調合作。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朋友與敵人:哥倫比亞大學╳華頓商學院聯手,教你掌握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當更好的盟友與更令人敬畏的對手(暢銷新裝版)》,時報出版

作者: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莫里斯.史威瑟(Maurice Schweitzer)
譯者:許恬寧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暢銷全球.商管心理學必讀經典

了解人性,才能創造雙贏,
重點是——讓自己多贏一些!

競爭與合作,並不是二選一。
掌握敵友關係的正確平衡,
在面試、會議、談判等場合,為自己創造有利環境!

哥倫比亞大學╳華頓商學院聯手,
引用科學實證研究,
揭開合作與競爭的成功祕訣!

  • 為什麼我們應該在面試時最後一個上場,買賣房子時卻應該第一個喊價?
  • 為什麼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大多在美國10月至12月間上映?
  • 為什麼笨手笨腳反而能提升地位與權威?
  • 什麼時候人才太多反而不是好事?
  • 如何靠著欺騙建立信任?

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有人認為人類天生愛好競爭,追求私利才能出人頭地;也有人指出人類屬於合作的物種,合群最能帶來成功。哥倫比亞大學賈林斯基教授與華頓商學院史威瑟教授則主張:人並非天生愛競爭,也非天生就該合作,而是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

不論是同事、朋友、伴侶、手足,我們在每一段關係中同時扮演敵友兩種角色。要在最複雜的人類互動中勝出,我們不能將競爭與合作視為二擇一的問題,必須抓到這兩股力量的平衡,才能對外培養長期關係,並達到個人目標。

本書引用自家實驗室與社會科學界最新的原創研究,外加真實世界的鮮明例子,教大家靈活遊走於合作與競爭之間,以更聰明的方式決定何時該合作、何時又該競爭。包括:

  • 如何成為團隊中公認的領導者?
  • 順利的時候怎麼做才不會招來眼紅?
  • 如何修補破碎的信任?
  • 如何減少職場紛爭與偏見?
  • 如何在談判過程中達成目標,但也讓相關人士都滿意,樂於繼續合作?

當我們在合作與競爭中找到平衡,便能有最佳表現。透過本書,你將學會同時以朋友身分合作、也以對手身分競爭,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最大成就!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