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人都會犯錯,每次決定都有可能會失誤,但學會下「好決策」可以降低出錯的機率,比如以採硬幣正反面來說,你無法保證下一次一定會猜對,但我們假設有一個策略,能讓你猜一百次,最後猜錯49次,猜對51次,這個就叫做期望值。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高勝算決策》,這本書是M觀點的推薦選書,作者安妮.杜克是賓州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德州撲克玩家,甚至拿下比賽冠軍。

她說我們每次決策就是對未來下賭注,我們不能因為結果,便認為所做的決策是「正確」或「錯誤」。因為下決策其實跟打牌真的很像,不像下棋會有固定的規則、固定的技巧,打牌其實有時候很看運氣,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我們生活中各種決策,還有決定其實也都是如此,成功或失敗很看運氣,你唯一能做就是盡量做「長期有高勝算」的決策。

首先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寫下一個今年做最好的決策或決定,再來寫下一個你覺得是最爛而且最不好的決定。通常根據作者的統計,一般人寫下最好的決策,是因為帶來最好的結果;相對來說,最壞的決策通常會帶來最壞的結果。

這其實是後見之明的偏誤,因為人偏好確定性,所以我們天生就會認為,這是好的決策所帶來的結果。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若一個人選擇酒駕,最後平安無事到家,這能代表他的酒駕是對的嗎?而一位司機遵守交通規則,卻被闖紅燈的車子撞,你能說司機有錯嗎?

所以不要老是用成敗論英雄,因為你會忽略掉運氣的成分,好的決策不見得一定會成功,但是拉長時間來看,好的決策絕對能提高你成功的機率。以下是《高勝算決策》給我的一個啟發,以及如何做好決策的三個策略。

為何人總愛結果論?
《高勝算決策》給我的啟發是「結果論、後見之明是人類的天性,因為這樣思考很直覺。」

首先你要知道,你每次下的決定都是在賭博。不管決定是大是小,都會受到「不確定性」也就是「運氣」影響。只是「不確定性」在小事上並不明顯,例如天氣冷了,決定要穿厚衣服保暖、肚子餓了決定要吃飯才有力氣。

也因此我們常常使用下意識、感覺、直覺去決定,因為這樣思考會比較有效率,如果什麼小事你都要深思熟慮過,你的大腦會累死,而且你會出現「選擇困難症」。

也因此人下決定時會有個慣性,叫做「自利偏差」,當今天結果是好的時候,你就會認為這個決策是好的,那如果今天這個結果是不好的時候,你就會認為這是個爛決策。

因為這樣下決定非常符合直覺,對大腦來說也很省力,但問題就出在忽略了「運氣」的影響,舉例來說當你聽到某個投注站中頭彩,於是你也跟風,跑去那間投注站下注,因為這間投注站開過頭彩,運氣應該不錯吧,搞不好下個頭彩就是我。

但你忘了中大獎非常看「運氣」,這間投注站中過大獎,也不代表你去這間買會中,通常只是感覺會中………

而且有趣的是萬一不小心中獎,你還會認為「成功靠自己,失敗都運氣不好所致」,這樣的想法一旦形成信念,改都改不過來。

做好決策的三大步驟
既然我們知道好的結果不一定是好的決策所決定的,所以我們要如何做出好的決策呢?只不過畢竟我們是人,所以很難避免掉感性的部分,往往會用不理性、直覺去思考,以下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做好決策,讓你在人生賽局上,最後成為贏家。

用期望值去做決定
人都會犯錯,每次決定都有可能會失誤,但學會下「好決策」可以降低出錯的機率,比如以採硬幣正反面來說,你無法保證下一次一定會猜對,但我們假設有一個策略,能讓你猜一百次,最後猜錯49次,猜對51次,這個就叫做期望值。

當然期望值是有公式的,簡單來說期望值就是:

期望值(EV)= (獲勝的機率) x (每注贏得的金額) – (輸的機率) x (每注損失的金額)

以剛剛猜硬幣為例,假設猜對一次賺一元,猜錯就輸一元,這個期望值…….

EV=0.51*1-0.49*1=0.02

簡單來說期望值等於零就是不賺不賠,如果是負的,那你註定賠錢,我們要的就是正期望值。

如果換做是下決定也是一樣,最怕就是你all in,一把賭輸贏,因為你要算的出「獲勝的機率」,才能算出期望值。

all in的意思是你只有下注一次的機會,你既不能累計次數,也不能累積時間去計算「獲勝的機率」。

以投資來舉例好了,現在台股一萬八,你覺得是漲200%機率高、還是跌50%的機率比較高呢?

我們假設機率是一半一半好了,期望值計算一下………

EV=0.5*2-0.5*0.5=0.7

但你要知道的是這個「機率是假設出來的」,歐印能賺錢真的是運氣好,因為機率不確定,你算出來的期望值也不具參考價值。

但要怎樣確認「機率」,需要「累積數據」告訴我們答案,比如投資需要研究基本面、供應鏈、公司財報、技術面、籌碼面,甚至你需要去了解總體經濟,就是為了盡量算出機率,才能知道要投入多少錢,能得到正期望值,說人話就是能賺錢。

以終為始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不過在開始第一步前,最好的方法是從目的地向後回顧,想想自己要如何抵達。在《與成功有約》這本書也提到,想要成功要有「以終為始」的習慣,當我們訂好最終的目標,從終點回推到我們現在需要做什麼事情,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你可以想像在「未來的自己像個贏家」是什麼樣子,然後思考自己是如何達成目標的。

假設某家企業打算制訂一項三年的策略計畫,將市場占有率從五%提高至一○%。參與規劃的人都得想像自己拿著一份報紙,上面有斗大的標題:「過去三年,某公司將市占率提高了一倍。」接著大家要想辦法找出達成目標的原因:

曾經發生什麼事情、做出了哪些決定、企業如何開疆拓土來取得市占率。

這樣的好處是企業更能「擬訂可達成目標的策略、戰術和行動,也會知道何時該調整目標」,而且這些策略必須要發生,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企業便會思考策略的可行性,又或者是說「了解所設定的目標是否過高」,根本就做不到。這樣的做法是用正面的思考,去進行滾動式的調整,而不是靠直覺亂下決定。

死前驗屍法
理論上「以終為始」是建立在「想像事情順利發展時」,一旦計畫趕不上變化,自然會顯露問題。人有樂觀的本性(自然從正面去「向後預測」),因此會幻想成功的未來,鮮少會想到失敗的未來。有時候我們也要從負面思考各種失敗的可能性,也就是在決策前來場「死前驗屍」。

簡單來說,就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先去假設他一定失敗,分析各種死亡原因。任何商業計劃、決策、決定都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死法,這個死前驗屍法就是要你提前去想像失敗,然後反推回來找可能找出失敗的潛在原因。

人當然要正面看待事情沒有錯,只是少了「死前驗屍」,未免就有點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凡事都會有意外,同時從正面與負面角度去看待決策,你比較能用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萬一面對失敗也不會感到意外,因為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的高勝算決策,短期遇到水逆、逆風都是正常的事。

學會做出不後悔的決定
這本《高勝算決策》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人太過依賴直覺、信念去下決定,因為這樣的思考很直覺」,結果往往以成敗論英雄,要不就是用結果論去思考,很多時候有好結果不代表是你下了好決策,更多時候是運氣好,就像馬雲說的「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

於是會讓你以為決策沒問題,用結果論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樣的結果你無法再現,就像是你聽到有人在某間投注站中頭獎,但不代表你去買就會中,但你還是跟風跑去買了,就是因為「我感覺會中」「聽說中過頭獎的投注站運很旺」等等,想要阻止你買,還會被你罵「運勢正旺,別擋人家財路」

《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說「想要改變信念,可以用科學思考」,科學思考講的是數據、證據,本書則是用「期望值」的角度去避開用「感覺、信念、下意識」去思考。

無論任何決策都能用期望值來判斷,是賺錢生意,又根本就是賠本生意呢?期望值本質上就是成功的機率去扣掉失敗的機率,當賠率是一半一半的時候,你不賺也不賠,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獲勝的機率,降低失敗的機率。

提高獲勝的機率可以用「以終為始」的態度,從未來你想要達成的目標,去回推現在你該作什麼事、下什麼決定;降低失敗的機率可以用「死前驗屍」,事先判斷各種意外、失敗的狀況長什麼樣,提前做好準備。

以投資來說,所有人目標都是要賺錢,假設我設定的目標是五年後資產要翻倍,那我現在要做什麼事,才有辦法資產翻倍,可能是用穩扎穩打的定期定額,努力工作累積本金,又或是下班去進修、精進自己的投資能力等等…………

死前驗屍則是預先判定,萬一出現「股災」「金融海嘯」等系統性危機,我該如何應對,是要股債配置,還是要配合景氣循環去調整持股比例等等……..

做好這些判定後,再來就是要下決定了,而且是要下個「不會後悔的決定」,書中提到一種名叫「十.十.十」的方法,「如果我在十分鐘之前、十個月之前或十年之前做過這項決策,我會後悔嗎? 」

在你思考後,答案都是否定的,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Just do it,馬上去執行。人生就像打牌,是一場漫長的賽局。即使下了最好的賭注,仍可能輸的一敗塗地。反正這世界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與其後悔選擇,還不如邊做邊修正,盡量提高勝率。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