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一流的創作者為何不會沒靈感?短時間內大量學習又大量輸出,他們怎麼辦到的?《東大特訓班》、《宇宙兄弟》、《日間演奏會散場時》⋯⋯創造百萬銷量名編輯佐渡島庸平歸納的結論:頂級創作者懂得如何鍛鍊觀察力、讓靈感源源不絕產出!


文:佐渡島庸平

沒有所謂的「個性」,重點是與他人的「關係」

我是誰?

在玩像《勇者鬥惡龍》這樣的角色扮演遊戲時,玩家會努力學習戰鬥技術,讓自己持續升級。這個概念在現實也一樣,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像那樣成長下去的姿態。

我和他人因肉體而被區分為不同的存在,我的肉體與記憶構成了我這個人,持續在成長演進也是我這個人。「個人」這個單位是確實且理所當然的存在,讓社會得以運轉,而且憲法會保障個人的權利、個性,並以不侵害這些為前提執行。在以編輯的身分工作時,我會注意作家的「個性」,學校的教育也教我們要重視每個人的「個性」。但「個性」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嗎?

夏目漱石的文學主題被說是「近代的自我苦惱」,雖然在此評論夏目漱石稍嫌魯莽,不過近代自我的煩惱,可說是煩惱作為一個人,該如何生存下去。老實說,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需要如此煩惱。煩惱的內容是什麼呢?「在江戶時代並沒有個人的概念,到了明治時代,因為近代西洋的理性主義進入日本,於是產生了個人的概念……」即使有這樣的說明,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然很難想像沒有個人概念的狀態。

我們活在「個人概念」對人人而言都是理所當然的時代,想要取得證照資格或學習新技能,都是因為對個人深信不疑,想從中發揮自己獨有的個性。考試時,人人都想盡可能地提高排名也是基於同樣的想法。經營人脈,也是因為將人際關係視為個人的所有物。以上這些案例,都可說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想法。磨練個人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好在社會中生存得更有優勢,但是「個人」真的是如此無懈可擊的概念嗎?

據說在中國,「信用評分」逐漸成為社會的運作基礎。信用評分是把國家對於一個人的可信度予以數據化,然後將購買履歷或支付能力、個人簡歷等資訊儲存下來。如果不是以明確的個人為單位,就無法產生這樣的指標。

不過講到這邊,我想先暫停從「個人的概念是理所當然」的角度來進行觀察。有句成語叫「近朱者赤」,可以理解為「人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但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這個成語,這不就像前面提過的分人主義,「人是分人的集合體,沒有絕對的中心或真正的自己」。

如果真像分人主義所說,那我要觀察什麼才好呢?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會得到怎樣的答案呢?西班牙哲學家奧特加認為「所謂的我,是我與我的環境」。這個定義與分人主義非常吻合,所謂的環境也可以說是分人的集合體,而分人也可以說是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場所的關係。

人,不是單獨以個人而存在。個人的概念就像甜甜圈中間圓圓的空洞,人是處在周邊圍繞著與他人、場所的關係當中。如果個人是甜甜圈中間的空洞,那我們豈不是把無盡接近虛構的東西,視為確實存在的東西了嗎?

人,唯有在關係中才能發揮力量

唯有關係才是人的本質、人沒有一個絕對的中心,用這樣的觀點來觀察,就能稍微想像江戶時代的觀點,夏目漱石又是如何為此苦惱。一旦將觀察重點放在關係上,所謂的個人就不再是確實的個體,而是曖昧宛如變形蟲般,左搖右擺不斷變化的東西。關係一旦改變,個人的存在方式也會隨之變化。

像我從東京搬到福岡,不論是常去的地點還是遇見的人都有巨大的變化。搬家幾個月,我過去的經歷和技術沒有任何改變,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可以說是原來的我;但若是就關係的角度來審視我這個人,則可以說現在的我與數個月前的我是完全不同的人。若要考慮自己的存在意義,我覺得把重點放在「關係」上是相當重要的。

我認識一位公司經營者,他的用人哲學是:新進的員工或主管即使沒有立刻表現活躍,也會觀察一年再做決定。因為他認為光靠個人的能力,是沒有人能夠立刻表現亮眼的。在新的工作環境,不論是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也好,還是帶來幾位過去合作過的同仁都行,給予足夠的時間才能讓員工建構出能帶來成果的關係。所謂個人的工作能力並沒有辦法完全決定工作成果,必須在關係中才能夠發揮個人的能力。

在我所帶領的軟木塞,首次來上班的員工要接受「蓋洛普優勢測驗」與「FFS理論」這兩個診斷測驗。導入這兩個測驗,能讓我更全面的觀察員工。「蓋洛普優勢測驗」是為了理解每個人的強項,測驗中將人的強項分為三十四個,了解自己的強項是哪幾個就能善加利用,可說是了解自己的工具。

而FFS理論,則是可以診斷出自己與他人的合作關係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強項,同時也可察覺與人際關係有關的觀點。藉由此理論,讓我觀察的對象從個人擴展到關係。然而說觀察「關係」,該觀察什麼、怎麼觀察才好,一開始我實在找不到頭緒。即使從社群軟體中知道誰與誰有聯繫,仍然難以觀察到關係的本質,此時FFS理論可以給予一些建立假設的提示。

FFS是Five Factor & Stress的縮寫,而其中的五個因子分別是「A:凝聚性」「B:接納性」「C:辨別性」「D:擴展性」「E:保全性」。FFS理論本身詳細的解說,我以這本書籍《宇宙兄弟與FFS理論告訴你,你所不知的優勢》來做說明。

我的因子數值是「凝聚性17、接納性15、辨別性14、擴展性11、保全性2」。這個數值與考試排名不一樣,表達的並不是我多優秀,而是為了拿來做參考,預測和怎樣的人一起工作,才能發揮我的強項。

我凝聚性的數值比其他因子還高,意味著有自己獨特的講究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如果與接納性高的人一起工作,那個人很可能願意協助我實現我的想像,並同時能發揮彼此的強項;如果與接納性低的人在一起,反而會覺得彼此很頑固,甚至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擴展性則是偏好嘗試新事物的因子,保全性則是偏好在既有的架構中精益求精。若是推行一個全新的企劃,最初的嘗試通常會由擴散性高的人進行,再由保全性高的人完善整體的規則架構。擴展與保全在長期的企劃中則是互補的關係,彼此的強項都能好好發揮。如果是短期企劃的話,則是同為擴展性高的人、或同為保全性高的人一起合作比較好。

將注意力放在「應有的狀態」而不是「做什麼」

《宇宙兄弟》是一部非常詳細描寫人類關係與情感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六太,並不是因為自身的能力傑出優秀,才能夠解決接踵而至的難題,而是在與周遭的人相處互動中,能夠引導出自己的能力,與周圍互動的能力正是六太的魅力。

即使在封閉環境中、即使個性互相衝突,六太也能把太空飛行候補人員各自的魅力引導出來。然而新的團隊成立時,又得從零開始。在「Jokers」這個一起停留在月球表面、都是怪咖的太空飛行員團隊中,六太為了發揮能力,必須和其他的太空飛行員構築良好的關係。六太透過建立關係,發揮自己與周圍能力的模樣,在漫畫中被詳細地描繪出來。

人如果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必須要處在關係之中,所以人才會為人際關係而煩惱。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展現自我,與其說是他的能力,還不如說是他的人際關係。在現實世界中發揮能力,與《勇者鬥惡龍》一類的電腦遊戲不一樣,遊戲中的主角只要記住咒語,之後碰到同樣的課題都能隨時應對。然而能力不是像那樣固定不變的事物。

許多故事是由接二連三發生的事件所構成,然而,我覺得真正好的故事,是描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人物之間的互動顯露出角色的特性。身為編輯的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漫畫家該如何觀察人與人的關係,並且應用在自己的作品上呢?我的習慣是會先預設有「個人概念」作為前提來進行觀察,結果反而無法好好地觀察人際關係。如果將注意力放在個人上的話,就很容易會去看他「做」的事;若將注意力放在人際關係的話,就會去觀察人與人「應有的狀態」。

但是該怎麼做才能觀察「應有的狀態」呢?我的腦中還沒找到任何線索。在我寫的第二本書中,把宇宙兄弟中太空飛行員艾迪所說的「We are lonely, but not alone」這句台詞當作標題,我非常喜歡這句台詞,我也反覆想了好幾次這句台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要完全理解、解釋它的含意,卻很困難。

「我們是孤獨的,但不是一個人。」我們的知覺會受到肉體與腦的限制,即使看到藍色,未必會同樣感覺到藍色。即使與他人在同一個空間,人與人的心靈也不是隨時都能互相了解,就這意義來說我們是孤獨的;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存在於各種人際關係之中,因此不是一個人。這句艾迪的台詞,與這個段落的主張非常相近,而且也很貼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靈感鍛鍊:高效學習+海量輸出,創作者的觀察思考法》,寫樂文化出版

作者:佐渡島庸平
譯者:林潔珏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努力看書提升自己,但聊天還是容易詞窮?
開會想不出新點子、老闆要新創意總是沒靈感?
買一堆線上課程,卻說不出自己到底學到些什麼?

你需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開始鍛鍊觀察力!

「我有好好觀察啊,該看的我都看了」
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吧?
根據調查,造訪美術館的民眾在一幅畫前駐足的時間只有17秒
稍微瀏覽一下就覺得「我瞭解了」,而停止觀察
脫離這種習慣,是提升觀察力的第一步

一流的創作者為何不會沒靈感?
短時間內大量學習又大量輸出,他們怎麼辦到的?
《東大特訓班》、《宇宙兄弟》、《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創造百萬銷量名編輯佐渡島庸平歸納的結論:
頂級創作者懂得如何鍛鍊觀察力、讓靈感源源不絕產出!

【觀察力是開啟高速學習的捷徑】

提升觀察力,就能在生活中毫不費力收集高品質資訊
不斷重複正向循環,學習新事物省時又高效
佐渡島庸平根據暢銷作家的創作過程為基礎
教你從頭開始建立觀察力

  • 開始描述:具體說出看到的東西,將腦中模糊不清的概念化為語言
  • 建立假設:從觀察中找出尚未有答案的假設,並透過「假設→觀察→驗證」循環思考
  • 模仿觀察:沒有人一開始就看懂畢卡索,描述不出來怎麼辦?從模仿別人的觀察開始
  • 避免偏誤:別讓8種偏見眼鏡妨礙你的觀察
  • 觀察感受:當自己的感受改變,行動也會自然跟著改變
  • 觀察情緒:看不見的情緒如何觀察?用哈佛歸納的12種感覺分類協助
  • 找到熱愛:觀察熱愛的對象,把觀察到的事物表現在作品中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