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本書作者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曾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因前作《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聲名大噪,成為暢銷作家與知名講者。她在本書《做自己的人生教練》中,對傳統的成功模版提出疑問(顯然,過年期間的煩人長輩不是華人世界獨有,是全球現象)。與此同時,她也提供讀者在煩人窠臼下活出自我的實用策略。


文: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追求完美是進步的阻力

你有沒有發覺,到目前為止,我在這本書裡對你超級誠實,把我的缺點都說給你聽了?我們從小被教導不要自揭瘡疤、暴露弱點——尤其身分認同是男性的人,更常被教導不要示弱,我不是男性,我只是想先指出這點,留待後續討論。我把自己做過的一些蠢事都告訴你,雖然我寧可沒人知道,我寧可被你想像成一個完美、厲害又和善的人(既然都想像了,不如順便想像成又漂亮、又瘦、又有錢)。

但研究教授兼作家布芮妮・布朗(Brené Brown)的著作(注:《脆弱的力量》,繁體中文版由馬可孛羅出版)告訴我們,脆弱並不是可恥的事,脆弱是一種力量。如果我們敢於承認什麼會傷害我們、令我們厭惡或感到羞恥,對自己的意識說實話,或許也向幾個我們摯愛的人誠實透露,然後詳加討論下一次遇到也許可以怎麼做,我們會變得更堅強,更充分準備好迎接下一個(無可避免的)打擊到來。而且彼此之間也能建立更友好的連結。這是真的,我的人生就驗證了這件事。我是一個有很多地方需要自己努力不斷成長的人。就和你們一樣。

我在前面稍微提到卡蘿・德威克教授提出的「成長型思維」。她的研究教導我們,如果我們只注重自己有多完美或多聰明,這些自我認知其實反而會妨礙我們把握機會成長。我們害怕更大的挑戰,不敢輕易冒險,因為冒險踏出去的步伐有可能踩不穩,進而證明我們其實不完美或不聰明。關注是否完美或聰明,這種思考模式稱為「固定型思維」。相較之下,她的研究指出,我們應該關注努力的程度,因為努力絕大部分是操之在己的,這種思考模式就稱為「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

該怎麼培養成長型思維,相關資源非常多,不過以下是幾個入門概念:

  • 不說「我做得很完美」,改成「這件事我會盡力做得更好」。
  • 不說「我很聰明」,改成「我努力做這件事,所以有了回報」。
  • 不說「這件事好難」,改成「我願意嘗試困難的事」。
  • 不說「我做不到」,改成「我可以做做看,看看結果如何」。
  • 不說「我很笨」 ,改成「我還沒學會做這件事」。

因為你現在所處的人生階段,在工作表現出什麼態度、怎麼樣為人處事,對你影響很大。你的上司和同事除了會建立對你的看法,也需要知道如何與你相處。而且,對於想要實現的目標,你是能步步前進,還是會落於人後,你在職場的為人將扮演要角,所以本章後續會針對如何在職場上努力學習成長給予建議。

首先設定背景:假設最起碼,你的老闆希望你聽命行事。這又可以歸結為準時來上班、穿著適合雇主所屬組織機關類型的衣服、執行分派予你的工作、成為周遭每個人生活中的助力而非阻力,以及留守在工作崗位,直到當天的班結束或待辦事項完成,這些都很基本。老闆真正希望的是你讓他們的生活輕鬆一點,而這將需要你這一方有所學習和成長。

當然了,你的期盼和需求也很重要。你期盼有機會展現你的能力、有機會把能力磨練得更熟練、被賦予更多的信任和責任、貢獻的心力得到相應的報償,同時能夠樂在工作之中。因此,應用前面與學習、成長、失敗、回饋及成長型思維相關的討論,以下是這些特點通常在職場上傾向發揮的作用。

一、做足準備

這條建議來自矽谷一間私募股權公司(為有錢客戶投資鉅款的那種地方)的資深員工,他也是四個小孩的爸爸。以下是他在工作面試方面給孩子的建議:「首先,你要認識這個組織,認識面試你的人是誰,認識他們的角色與背景,他們來自哪裡、持有什麼觀點、關心哪些事情,你要當對方是活生生的人,現在你要與他們交談,你必須像在和真人對話。

再來,你有什麼能力,不要只是說給他們聽,要實際展現給他們看。比方說吧,不要說:『我做事很努力。』想實際展現的話,你應該說:『我認為我做得好這件事,去年夏天,我得從甲地搬兩百萬塊磚頭到乙地去,很辛苦的工作,但我還是努力做到了。』不要說:『我是Excel 專家。』不如說:『我們經濟學課堂上要建構模型,我用Excel 做出這些圖表和巨集指令。』用小故事來展現你的能力與條件,不只更有說服力,也更能留下印象。」

二、與人和睦相處

得到那份工作以後,不論工作內容是什麼,八九不離十也會牽涉到其他人。心理諮商師兼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認為,關係是職場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她說:「別人喜歡你嗎?遇事能不能信賴你?你的態度好嗎?」想與人和睦相處,你要能夠尊重別人,不論對誰都友善相待,而且對於人生經驗比你豐富或比你年長的人,你應該予以尊敬。有人說:「尊重別人前,先要受到尊重。」

但我想說,應該反過來才對。(要是我們待人處事全都像這樣,那就沒有半個人會尊重人,但每個人卻都痴痴地等著受人尊重了。)思考尊重的正確順序應該是「想受人尊重,先要尊重他人。」葛利布也說:「你如果成天神經兮兮,焦慮個沒完,而且還把這股情緒帶進職場,或者你是個完美主義者,不做到完美就什麼也做不成,你會把周圍的每一個人都逼瘋。」別誤會,我不是刻意要一語帶過焦慮的問題(這到第九章還會再談)。我只是想強調,你在職場上能否自律影響很大。

三、再厲害的人也要倒咖啡(盡你的本分)

關於咖啡這句比喻,是才華洋溢的瑞秋・西蒙(Rachel Simmons)說的,她是教育者、顧問,也是作家,著有《她們都不和我玩》(Odd Girl out)和《女孩,妳真的夠好了》(Enough as She Is)。她的著作主要關注青少女,但她也寫到,不論性別,很多年輕人初入職場時會認為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除了最有趣、最重要的工作以外,其他雜事不該由他負責。不對。

以前感恩節全家團圓,你曾經坐在小孩桌,現在你也得先坐在職場裡的小孩桌。這代表你也必須做那些看似無聊又不重要、多由下屬負責的事。從好處來看,可以當作是練習為了你周圍的人,把事務和環境打造得更輕鬆、更乾淨、更安全、更令人滿意。等到你待得夠久了,遲早會有新的人來端咖啡……給你!(但等你職位升高,不必再端咖啡時,偶一為之,你的團隊會很愛你的!)

四、摸熟做事的竅門

蘿蕊・葛利布建議,是的,你得學習怎麼沖咖啡,但也要學會影印文件。她說,如果你負責對外聯絡,就要熟悉成人之間正式來往的書信格式。不要認為:「我不必知道,我用不到,與我無關。」如果你自認知道的多,實際用上的少,看在你的上司眼裡,代表你只是衝動想展現你的能力,而沒有實際觀察需求。學習份內職責時,盡量別表現得不耐煩。不要有「這考試會考嗎?」的心態。職場往往沒有考試,但你的學習永無止盡。

五、融入生態系

每個職場都是一個官僚體系,是一個生態系,一個人脈交織的網絡。你可能以為,不管大老闆是誰一定是最重要的人,老闆的下屬次重要,然後一路向下推到你。我也說過,對組織位階在你之上的人表現一些敬意是很重要的。但別忘了,每一個人都有尊嚴,都應當受到尊重。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渴望被看見、被聽見,想知道我們的存在是重要的,而要讓人感覺自己重要(不論是在職場、雞尾酒派對,或是家族聚會裡),最好的方法就是問關於他們的問題。

不要問他們上哪一所學校、在哪裡就職。問問他們最近生活中有什麼好事。而且話說回來,有時工作看似最不重要的人,其實有最多資訊和見解可以分享,因為他們有機會和每個人交談。他們同樣是重要的人,同樣值得認識、值得尊敬、值得結交。他們會比你先知道怎麼做能給人好的觀感,而且假如你曾用心與他們打好關係,遇到有人在背後抱怨你的時候,他們說不定會替你撐腰。(就像我當年在史丹佛,那個找我去吃午餐,並且把實情告訴我的朋友。)

六、尋找伯樂

我們人人都至少需要一個父母之外的人相信我們。想像那個人比你有智慧也有經驗得多,更有能力為你點亮前路,照亮周圍的事物,否則你可能也很難被看見。仔細想想這個人是誰,與他們逐漸培養穩固的關係。與他們緊密合作。思考他們在這份工作中最看重什麼。不只要成為可靠的對象,還要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助手。然後,邀請他們喝杯咖啡,問問他們的生活過得如何。中間他們可能也會問起你的生活,這時你就能大方分享。聚會後,寄一封感謝信給對方。

隨著時光流逝,三不五時捎一封短訊表示你曾經想起對方。不時交代一下你的近況,說說你的成就和遭遇的困難,也別忘了問候對方的生活。當你在工作上失意,感覺原地踏步,不知道是否該走向下一個階段時,向他們尋求建議和指導。認真聆聽。好的恩師不會告訴你該做什麼,但他們善於問問題,那些問題會進一步拓展你的想法,引導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然了,交換的條件就是,隨著你年紀漸長,你也愈有必要當別人的伯樂。

七、全力以赴

捲起袖子來,把交代的事做到好。捫心自問「對這個企劃,他們可能有的期望,我是不是每一個都考慮到了?他們可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我有沒有每一個都想過?」真正用心去做。做到成果大放異彩。比規定的期限早一點點完成。你不只要展現你能正確做完這件事,還要表現出你值得信賴,你明瞭各項要求,也明白這些要求為何重要。即使你討厭那個地方,早就等不及要跳槽了,也不應該敷衍了事,只做最低限度的要求。(你還是會需要原公司在推薦信上寫些好話,所以千萬別過河拆橋——無論如何,對自己、對提拔過你的人,你都有責任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

八、不怕求助

這是我的好朋友唐納文・伊斯瑞(Donnovan Somera Yisrael)給的建議,他是史丹佛大學維登健康中心的資深心理健康衛教師。(我們到了第九章會聽到更多唐納文的看法,屆時我會更深入介紹他的著作。)唐納文召開討論會時,常問同學們:「你們之中有多少人樂於幫助別人,但卻不會向人請求同等的幫助?」接著他會說:「你們知道嗎?游泳名將菲爾普斯有游泳教練,體操好手西蒙・拜爾斯也有體操教練,小威廉絲網球那麼厲害了,也有揮拍教練。你呢?你各位真的厲害到不需要任何幫助嗎?」

我要說的是,雇主聘請你,不是因為你是全世界最厲害、徹頭徹尾完美的人。他們聘請你,是因為你會認真工作,跌倒後會爬起來,而且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有需要時別怕開口求助,懂得求助,反而能更快解決問題!學會善用一樣東西,總比弄壞它要好得多,學會分辨一件事的輕重難易,總好過於捅簍子以後再來道歉。不過,求助雖然重要,相對你也必須表現出自己漸漸有在進步,愈來愈能獨當一面才行。(見下一項)

九、一步步負起責任,慢慢獨當一面

雖然一方面,你希望獲得幫助和建議,但另一方面,假如你看起來凡事都不會自己設想,上級也會覺得你很煩。記得矽谷私募股權公司那一位資深員工嗎,針對如何準備面試給過建議的那一位,我從他那裡聽說,商業界有一個理論,將員工的成熟程度分為五個階段——

  • 階段一:聽候分派工作。
  • 階段二:主動請求工作。
  • 階段三:觀察有哪些事需要做,思考可能的做法或解決方案,主動提出方案。
  • 階段四:直接動手做,之後即時向上司或團隊回報進度。
  • 階段五:直接動手做,之後只在定期召開的季度會議上報告此事。

你如果一直卡在第一階段,總是聽候分派工作,上級會很洩氣。那位資深員工告訴我:「我常覺得我們的年輕員工當中,有一些人太常被告知該做什麼,久而久之,他們不知道該怎麼綜觀目前的局勢,看有什麼事是需要做的。而且除非事先受到詳細指導,不然他們也肯定不會冒險去做。

相較之下,比較好強敢為的孩子也比較有自信,因為他們人生中遇過比較多只能靠自己的經驗,所以也更敢說:『我覺得應該先做這件事。』或是:『你好像應付得很辛苦,我幫得上忙嗎?』或是:『客戶打來問這件事,我的想法是這樣,你同意嗎?』」所以,假如你還卡在第一階段,你要學會動起來找事做(這就叫主動),只是記得別逾越職守,沒向上司稟報就自己挑起太多擔子就是了。這地方不是你經營的……至少現在還不是!

十、不要迴避考驗

哪怕你還沒準備好,也遲早有一天可能會輪到你管理別人。也許新來的一群實習生由你主管。或是某個執行助理成了你的直屬下屬,又或是一整個團隊現在由你管理。你當上管理者,為的不是掄起棍子嚴厲鞭策底下的人,而是要幫助他們學習成長。這就代表在他們經歷人生美妙的F開頭單字之際,給予回饋這件令人不自在的工作就落到了你頭上。我要再一次坦誠地告訴你,我自己在工作生涯中也曾經好幾次因為害怕給人評語,所以乾脆裝死不理。之後我與他們的關係果不其然變得愈來愈緊張,我沒有及時給予回饋正是問題的一大癥結!

人都需要他人給予回饋,才有辦法學習乃至成長。你可以態度和善地做這件事——善用字詞、語氣、肢體語言,表現出你是真心在乎他們能否成長。但要做就要乾淨俐落——不要猶豫不決、拐彎抹角、拖泥帶水。(我在史丹佛大學校長室的一位同事喜歡說:「斧頭砍下去要比銼刀慢慢磨來得仁慈。」她的意思是,做就對了。絕大多數時候,你不會真的砍傷誰,重點在於不管回饋的內容是好是壞,都需要傳達清楚。)

你不是在評斷他們這個人,你是針對一個行為給予回饋。你依然可以非常在乎他們,即便你傳達的是逆耳忠言,若能讓他們感覺自己被當成一個人,不只被看見還受到重視,對於他們接受建議將有很大幫助。職涯中最令我自豪的一個時刻,就是我不得不解雇某人,但他們依然很感激我在過程中以尊嚴和尊重相待。

十一、為你犯的錯道歉,然後繼續向前

這個建議同樣出自於私募股權公司那位資深員工。「每當有人闖禍,你最希望他們做的,其實是道歉。一個年輕人能做到的最佳應對,就是走進辦公室對我說:『我真的覺得很抱歉。你看起來在忙。假如你想深入討論這件事,或是對我有一些建議,我希望你知道,我很想聽一聽你的反饋。』」啊哈。注意到這裡的細節了嗎:你可能很想一五一十稟報整件事,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也藉機學習成長,但你的上司當下可能沒空。

可以的話,當面看著對方的眼睛道歉,告訴對方你知道錯在哪裡,往後不會再發生。向對方暗示你願意聽取回饋,除了讓對方安心,也是允許對方照他自己的時間行事。注意,上述只是某一個人偏好且認為有效的道歉方式。(到第四章,我會再詳述五種道歉的形式,假如你覺得和你現在特別有關,可以跳過這裡,先去讀那一部分。)詳加觀察,經過幾次試錯,你會找出要用哪一種形式道歉,老闆才能重新建立對你的信心。等你找到以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在職場建立起一種更坦承、更自在,也更能相互信賴的關係。(小訣竅:你的同事個個都有偏好的道歉語言,你也是的!)

十二、最好假設父母在你的職場微不足道

我覺得有必要指出這點,因為有愈來愈多雇主擔心起這件事。你(或你的爸媽)可能希望面試工作時,有爸媽在旁幫忙溝通薪水、福利、獎金,或是在你知道要和上司面談時,找他們來助陣。即使你希望爸媽在,或單純不介意他們在,想想別人的觀感吧——你看起來就像還沒完全長大,從一開始就不應該獲得這份工作。所以說,千萬不要帶著爸媽同行。你希望的話,可以事先諮詢他們的意見,事後報告結果。這樣做很好,對於在職場剛起步,自己有一些處事直覺的你來說,甚至是個很好的主意。

十三、經常活絡人脈

即使你現在喜歡你的工作,說不定哪一天,你還是會想換個工作,屆時就需要動用你的人脈。用不著把「建立人脈」想成一件壞事。人脈說穿了就是一群你認識的人,甚至可能只是萍水相逢的人,只是在你開路往新的機會前進的途中,有必要與他們互動罷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中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人,不要擔心,我相信你一定有的,而且不只一個,我們到第五章會再討論。)建立人脈沒有速成法,人際關係要比那複雜多了。

打通人脈的任督二脈
關於人脈這個方面,我改向克莉絲汀娜・布萊肯(Christina Blacken)求教看法,她是領導人才培養及溝通顧問公司_eNewQuo.com 的創辦人兼敘述策略總長。針對如何有效建立人脈,克莉絲汀娜提供了以下建議,而且同意我與各位分享(謝謝你,克莉絲汀娜):

一、不要亂槍打鳥

關係求深不求多,以此為目標著手建立人脈,而不是大灑名片,發給每一個人,連他們的媽媽也有。與少數幾人建立真誠的交情,比較有可能獲得長遠且互惠的好處。

二、問問題要有趣

你問的問題會影響對話的走向,也有助於你判斷在表面與公事以外,彼此有什麼共通點,從而建立更緊密的連結。不要只會問別人是做什麼的。我自己喜歡的問題有:

  1. 你對我們現在參加的活動/所在單位/目前的演講者有什麼想法、喜歡哪些方面?
  2. 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投入現在的企劃/工作/產業?
  3. 你目前正在做的事,哪些特別令你期待?
  4. 你在目前的居住地生活多久了?什麼原因讓你想搬來這裡住?


三、別放著名片在包包裡折爛

盡量不要讓潛在的人脈枯竭,也不要到處拿了名片,最後卻都堆在包包或家裡,變成積灰塵的可愛杯墊。盡量在拿到名片的隔天內與對方聯繫,簡單打一聲招呼等等,延續你們先前的對話。用數位方式聯繫更好,假如名片不在手邊或你剛好忘了帶,現場互留電子郵件信箱或通訊軟體帳號,往後會更容易聯絡。

四、別當有事相求才找對方的朋友

與人保持來往,不能只在有事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找上他們。看見他們獲得新的機會,可以捎上一句恭喜,或在網路上分享他們的成果,為他們歡呼慶賀;單純聯絡聊聊彼此的近況——總的來說,就是做個好奇且不吝支持對方的人,不要像個投機分子,隨機發出假意問候,其實有所求的訊息。當你與自己仰慕或喜愛的某人建立起真誠的關係,互助互惠也會自然開展。

五、致上謝意與感恩

我很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簡單寫一封信函,感謝那些對我的事業或想法曾經有過影響的人,讓對方知道我時常想起他們——例如高中老師、大學教授、過往的上司、以前的同事和朋友。就是一封簡單的信,讓你認識的那個人知道你又想到了他,想起了他對你的人生旅程有何影響或鼓勵,說說你現在做的事,也問候一下對方近況,這是與熟人維持聯繫的好方法,不然很容易因為距離和時間阻隔,漸漸與他們失了音信。這件事哪怕一年只做一次,也能帶來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只你會覺得高興,你重新活絡感情的人也會覺得窩心。

【別只聽我說】意想不到的成就
所以呢,關於如何在職場學習與成長,我剛才給了你幾個相當具體的指導,讓你能當個實力堅強的員工,這些小竅門也會增強你為人處事的能力。不過,先別急著為這些項目發愁。回想一下我們的重點是,你並非生而完美,你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但是沒有關係,反倒還是一件好事。而且你也不必馬上接受我的說法。以下兩個人用親身為例,說明了學習與成長是最重要的課題。

相關書摘 ►《做自己的人生教練》:永遠別低估小睡15分鐘的力量——19項自我照顧清單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做自己的人生教練:致富、堅強、受人喜愛——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必修課(二冊不分售)》,感電出版

作者: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譯者:韓絜光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想變有錢、想更堅強、想被大家喜歡,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史丹佛大學名師分享20年輔導經驗,陪伴你——
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

「持續成長」的道路沒有終點,要怎麼走由你自己規劃,
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的社會就是需要你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好像有意識以來,我們總在趕人生進度,
有一連串清單要打勾:完成學業→工作就業→離家獨立→結婚生子……
我們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
(如果沒有)我們就會被懷疑,為什麼沒有活出「理想的人生」。
不禁會想:如果真的能夠重啟人生,該有多好!

你該追尋的,不該是完美,而是「持續成長的美好」!

本書作者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曾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因前作《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聲名大噪,成為暢銷作家與知名講者(她於TED的演講累積近750萬次觀看)。她在本書《做自己的人生教練》中,對傳統的成功模版提出疑問(顯然,過年期間的煩人長輩不是華人世界獨有,是全球現象)。與此同時,她也提供讀者在煩人窠臼下活出自我的實用策略。

在寫作的過程中,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描述自己遇到的數百名20幾、30幾歲的年輕人,大多覺得自己只是在「扮演大人」,深感焦慮、壓力與疲倦。在本書,她以自身體認與多年輔導經驗,為讀者提供解方。更重要的是,作者引用數十位實際訪談的案例故事,告訴讀者,別只聽她說,聽聽所有與讀者有同樣煩惱的人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本書就像陪伴成長的人生教練,
成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成長,
面對困難,我們能更有意識地為自己活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做自己的人生教練》適合每個企圖追求美好人生的人,
你可以跟著本書的指引,按圖索驥成為自己。

本書特色

就像人生有不同路線,你也有四條不同的閱讀路線

路線一:致富
如果你對人生的各種形式的財富累積有憧憬,包括享受財富自由,在擁有足夠餘裕的環境下度過未來生活,你最應該要先學習獨立自主,還有自我身心管理,可以將第二章「是該獨立自主了」、第八章「賺錢、存錢、花錢」、第九章「最大的財富」視為閱讀重心。

路線二:堅強
如果你關心自己的內在,想要鍛練自我,變成不容易被擊倒的人,那麼第三章「成長來自不完美」、第六章「找尋自我是一輩子都該做的事」、第十章「遠離憂傷」、第十二章「解放你的超能力」將特別有幫助。

路線三:受人喜愛
當你在人際關係或社會互動上有所疑慮,或者希望對世界有進一步的貢獻,那可以把第四章「你希望別人怎麼想起你」、第五章「不要討好別人」、第七章「讓陌生人開門」、第十一章「當個有利於群體的人」當成本書的核心。

路線四:完整
你可以依照作者的安排,從第一章讀到最後一章,體驗長大的各種面向。長大是一種心境狀態,會點燃你「想做些什麼」的念頭,而你選擇做的事,後來會鍛鍊出你成年的自己。長大有一部分是想要做點什麼,有一部分是必須做點什麼,還有一部分是學習怎麼去做。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