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澤圓

透過訪問收集「真實聲音」

如果你想將自己覺得興奮的事傳達出去,就會非常自然的開始思考「該怎麼做才會更有說服力」。

  • 要怎麼說才能更生動的傳達這股興奮?
  • 該以什麼角度切入才會更有說服力?
  • 加入何種資訊才能讓聽的人覺得更有趣?

我在本書也再三強調「豎立天線」和「不斷思考」的重要性,而這一切都起源於「怎麼做才能讓聽的人感覺有趣」這個純粹的想法。

「為了增加說服力⋯⋯」一旦開始思考這件事,自然會在意「競爭對手的商品怎麼樣」「他們下了什麼文案來銷售」,並且對各種事情開始感興趣、主動調查「使用舊商品的人有沒有覺得哪裡不滿意」或是「這件商品的開發過程是如何」。像這樣收集資訊的過程是很重要的。

其實這並不算什麼特別的行動,如果是房仲業務,幾乎都是不自覺的在確認街上各處房屋出租的傳單或看板,進入書店則是隨時確認住宅資訊雜誌的特集。知道車站前正在蓋新房子的話,就會注意「何時完工?」「是哪家公司蓋的?」

優秀的工作者不只限於簡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會經常豎立天線。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簡報者,那就先從成為優秀的資訊收集者開始。

實際採訪簡報對象

提到收集資訊的方法,我希望你一定要加入採訪。實際上,我在架構簡報之際也一定會經過採訪這道手續。

「特地預約對方的時間,確實聆聽對方的話」除了這種正式的採訪形式,我也會用更直率的模式,如「在與對方喝茶聊天的過程中,不著痕跡地聽取內容」。不管哪一種,透過採訪收集真實的聲音是架構簡報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


因此,我希望能率先實踐的就是從「簡報對象」(或是接近目標聽眾的人)那裡直接聆聽他們說話這一步驟。以我要向專業的資訊科技從業人員簡報為例,我會實際採訪從事此工作的人。

  • 這份工作中最辛苦的事是什麼?
  • 什麼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
  • 工作後開始變得重視的事情是什麼?

我會詢問他們這些問題,然後得到許多真實的聲音。

公司裡的人都覺得收到信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那其實不是應該的啊!是有我們這些人正確的架構系統、維護系統才會收到信,可是沒有任何人想過這些事⋯⋯

雖然是不太會被人感謝的工作,但如果我們不認真努力,不只我們自己,公司所有業務都會停擺。所以一旦發生問題,不管是不是假日都必須處理,我們單位的每個人都是這麼看待並執行自己的工作。

這些真實的聲音是不管翻了多少書或上網查都找不到的資料,而將這些真實的聲音和真實現狀反映於簡報,才更有說服力。比起只是單純講出「資訊科技的專業工作者是每日努力的重要幕後工作人員」,介紹真實的聲音更能帶給聽者決定性的感受差異。

因此,建構簡報的過程中可不能缺少採訪。

另一個針對「接近聽眾的人」的採訪還有一項極大好處,那就是能得到對自己簡報的意見和回饋。

因為眼前的人和聽自己簡報的人屬於相同性質,可以詢問他們「我打算在簡報中講這個,你覺得怎麼樣?」或是「我想了這樣的核心,有打中你嗎?」

沒有比從他們口中得到的回饋更有價值的東西了,如果他們也有同感或被感動,你就儘管帶著自信準備上場。

訪問十個人,簡報就會好十倍!

採訪還有其他好處。

經常可以看到簡報者為了提高簡報的說服力,而介紹專家的意見或提出專家的話吧!不論是主要故事或是鋪陳,引用專家之言的案例頻繁可見。

只是引用名人的話和「實際聽過某人這麼說」,說服力就會不同。

仔細觀察優秀簡報者簡報時會說的話,「這是我之前從朋友○○那裡聽到的⋯⋯」或者「因為我以前和○○對談過⋯⋯」就會發現他們經常加入自己實際聽過的資訊。

談論有關日本景氣的話題時,如果帶入「其實不久前,我曾得到與金融廳長官談話的機會」這樣的開頭,就會讓聽講者感覺有趣,「是噢!金融廳長官說了些什麼呢⋯⋯」

就算不是這麼大咖的大人物也沒關係,談論「現在,日本有超過二萬名鑰匙兒童,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的話題時,只要介紹實際體驗「其實我前幾天參加了關心鑰匙兒童問題的母姊會」,說出的話就會馬上變得很具體、說服力大增。這也是「真實意見」的力量。

其實本書前面介紹過的故事,「因為兩個意想不到,才使九一一恐攻產生嚴重災害」,也是我從機長朋友那裡直接聽到的。思考和「網路恐怖主義」(cyber-terrorism)相關的東西這件事,成為我開始思考「九一一到底為什麼會發生」的契機。於是,我聯絡了機長朋友,希望能請教他恐怖攻擊發生的原因、業界是怎麼分析、防止這件事的。

你在思考簡報架構的當下,對多少人進行過採訪呢?如果只是查詢網路資料等,或僅靠手邊資料思考架構的話,是很難產生強大說服力的。

越是優秀的簡報者就越渴望「真實的聲音」,會想馬上找到人,「可以問你一些問題嗎?」、「關於這個,可以再多告訴我一點嗎⋯⋯」頻繁的接近這些人做研究。他們就是對自己手上的題目這麼地感到興趣,充滿熱情,想營造一場讓聽眾覺得有趣的簡報。

請你也一定要對更多人做採訪,將真實的聲音陸續反映於簡報上。如果訪問了十個人,你的簡報就會十倍好。

成為好採訪者的兩個重點

有關採訪這件事,我想再更進一步討論「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名好採訪者」這個問題。當有機會採訪某人,我希望各位務必注意以下二件事。

  • 我想聽你說話
  • 我想聽到具體的故事

這好像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確實遵守這兩個立場非常重要。採訪時,大多數人都會有「我想聽聽業界的事」、「我想聽專家的意見」、「我想知道第一線現場的發展」這樣的想法。當然,這也不能說對方錯了。

但是,我認為還必須加上我想聽你說話這樣的想法。「如果能聽到業界消息,誰說都一樣」「只要是專家就好」「如果能告訴我現場的發展,對象不限」,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態度,能讓對方心情愉悅地告訴你真心話嗎?

所以,我在採訪時最重視的就是「我想聽你說話」這種對採訪對象的敬意以及善意,如果沒把這點先放在心裡,就無法做出好的採訪。

雖然有點偏離主題,但這和「受歡迎的技巧」其實完全一樣。舉個例子,你詢問眼前的女性「你這對耳環很有品味呢!是在哪裡買的呢?」這時,你最能傳達給對方的重點是什麼?

肯定是「對對方的好感和對耳環非常感興趣」,就算是真的對「賣耳環的店」感興趣,當下該傳達的也必須是「對對方的好感」。

採訪也一樣,「只是想要資料」、「想聽聽現場發生的事」只想著這些還不夠。尊敬對方,並對對方抱持興趣,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問題產生,而對方也才會愉快地給予回應。

不可對「無臉的聽眾」說話

話題可能又被我繞遠了,但是在意「你」這個第二人稱,不僅對採訪重要,正式簡報時也很重要。在第5章的「說話方式」會更詳細說明,但是滿意度最高的簡報,就是能讓聽講者感覺到「如同在對自己講話」。

換句話說,簡報者不是面對10人、50人、100人的「無臉聽眾」說話,而是必須對每一個「你」,傳達想說的話。我總是抱著以下的想法做簡報。

  • 簡報的「核心」訊息,不是為了其他人,就是要傳達給你。
  • 接著,希望你把這個訊息傳給其他人。

如果簡報者沒有這樣的想法,聽簡報的人就會覺得是在聽別人的事,漸漸地也會變得不感興趣。

曖昧提問只會得到曖昧答案

關於採訪,我還有另一個希望大家注意的事是具體的提問。

不管哪種類型的事都是從待在第一線的情報源所提供,但如果他們講的只是些索然無味的情報,也沒辦法。

就如同詢問計程車司機時,「最近景氣怎麼樣啊?」如果得到「哎呀,還是很不好呢⋯⋯」這種答案,話題就結束了,這無法當成任何素材。

但如果那時改成像這樣具體的問題:「計程車司機是怎麼感覺到景氣好壞的呢?」或是詢問:「景氣好的時候實際來搭車的是什麼樣的客人啊?」這樣說不定就能聽到更真實、更有趣的故事。

「如果想聽到具體的故事,就要準備具體的提問。」在日本放送協會(NHK)的節目《今日焦點》中擔任主持人20年以上的國谷裕子主播,曾說過這樣的話。

國谷主播在訪問前日產汽車CEO卡洛斯.戈恩時,因為不自覺地提出一些模糊問題,曾被回擊「曖昧提問只會得到曖昧答案」。那時國谷主播受到相當大的打擊,說出:「真的是讓我覺得必須更加嚴謹看待自己的經驗。」

這對我們來說也是該當成教訓的一段故事,不是嗎?

為了架構簡報而採訪時也是,盡可能準備好具體的提問是很重要的。

這點也和我已經說過好幾次「經常保持思考」一樣,想要「針對○○做採訪」的話,下一秒就必須開始思考「要問哪些事情?」、「該怎麼問才能問到有趣的故事呢?」、「要問到哪些故事才能在簡報時讓聽眾感興趣、覺得開心呢?」

因為這已經變成我的習慣,不管是搭計程車或參加派對,我都會不停地向在場的眾人提問。

本文摘錄自《最強表達高手的攻心簡報術:6大法則讓你說服聽眾,立即採取行動

作者:澤圓
譯者:李韻柔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