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泛科技

「我在大學時期就蠻不像一個典型工管系的學生,系上的人會去參加管理顧問社、商業競賽,但我不喜歡,就不想勉強自己去做。」One-Forty的共同創辦人吳致寧笑說自己幸運,比較早開始思考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另一方面,吳致寧喜歡旅行,趁著寒暑假到不同地方、與不同背景的人交談。「他們會跟我分享價值觀、對成功的定義或對生命的看法,這些讓我體認到:台灣這個社會以及爸媽告訴我的那些成功與失敗,並不一定絕對正確。因此後來,我比較不容易被環境中的主流價值觀所影響,因為我知道,若身處不同的文化脈絡下,便會有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透過修課、社團與校外活動,吳致寧嘗試尋找自己真正追求的「成功」究竟是什麼,她發現當看見人雙眼發光的時候,自己會非常開心。「我希望身邊有更多人勇敢去做真正喜歡的事,若能協助或empower(賦權)他們,我會得到成就感,所以開始往這個方向走。」工作就像談戀愛,美好的不一定適合你。

工作就像談戀愛,美好的不一定適合你

大五進入新媒體《女人迷》實習,並計畫完成實習後出國當交換學生,然而在學期結束之際,老闆詢問她願不願意直接轉為正職,一起協助即將進入快速成長期的公司,她想了想,決定放棄已經申請好的交換學校,接下這份工作。

吳致寧剛進公司就接了一個大專案,那是公司第一次舉辦約700人參與、論壇與工作坊雙軌進行的實體活動。團隊人少,從企劃、宣傳、細流到聯繫講者,幾乎都是她負責。活動辦完後她雖然學到很多,卻仍然決定要離開。

「女人迷本身是很好的公司,企業文化、整體目標和使命我都覺得很棒,可是並不適合我。這讓我很深刻體會到『找工作就像談戀愛一樣』,戀愛對象的條件再好,如果不適合你就很容易感到痛苦。」

職場新人的功課:時間管理、學會問問題

吳致寧提到,就算是大學生,都還是有類似課表的存在,什麼時候上什麼課、沒有課的時候就去做作業;但進入職場後完全不同,不會有人時刻告訴你現在該做什麼,你可能有一百件待辦事項,要自己思考先後順序以及分配心力。

「我發現自己焦慮時會開始做一些比較容易有成果的事,比如趕快回信,但就沒有心力與時間處理較需要腦力的工作,導致可能一整天都在做一些瑣事,把重要的部分拖到最後。」於是她花了許多時間練習排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也看書學習,一步步建立起管理時間的能力。

另外,吳致寧在《女人迷》工作期間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 — 問問題。她舉例,當時負責找開會場地,開口問老闆:「我們要約在哪裡?」老闆卻說不應該這樣問,「妳該問的是這個會議需要什麼?例如環境安靜、附近有停車位,讓我提供這些資訊給妳搜尋合適的地點。而不是我直接告訴妳地點,那麼下一次妳還是得來問我。」老闆說,要問到能幫助妳未來做事情越來越有效率的答案。而那一次的震撼教育,也讓吳致寧真正開始思考「如何問問題」。

調適心態與培養感受力,創業是不斷失敗的過程

離開《女人迷》,吳致寧給自己一段時間探索下一個方向,在顧問公司兼職、接設計案,也短暫幫忙討論社會參與及自我意義的團隊「城市浪人」,這段空白的探索時間,也因為One-Forty另一位創辦人陳凱翔讓她接觸到移工議題接觸到移工議題,深受觸動。「當時遇上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移工,然而我在找尋生命的意義,他們卻得擔心是否能生存下去。並不是我比較厲害聰明,純粹只因為我幸運出生在我的家庭、受到教育,所以對未來是有選擇的。」

結合大學時代就發現的自我特質 —— 能在幫助與賦權他人時獲得成就感,她與夥伴陳凱翔創立了非營利組織One-Forty,致力為移工們提供線上線下教學以及交流發聲的平台。

吳致寧說,年輕人若想投身NPO,心態的轉變是必要的。「別把非營利組織當成在委屈自己或者很可憐、有一天一定會倒,它就是個新形態的商業模式,在銷售理念跟服務,人們若相信就會支持。例如募款人想關注一個議題但沒時間,那我們就去幫忙他們完成想做的事。」

另外,她認為「感受力」也相當重要,服務或者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要有能力感受欲幫助族群的處境,不斷感受與傾聽,而非靠想象或單方面認為對方需要什麼。

「不要害怕犯錯,是我在『設計思考』學到的重要態度,創業是不斷失敗的過程,必須做好心理準備。並且你不能追求完美,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準備好了才丟到市場上,像一開始做移工商學院,我們也是直接給移工們嘗試,再從回饋中做修正。讓組織保持彈性與動力,去變形和成長。」

不侷限於科系,勇於突破既有價值觀

談到學校所學的知識能否用在職場上,吳致寧想了下說,如果自己僅靠本科系上學習的內容,可能沒辦法達成至今所做到的。「大學時期要不斷去感受自己想精進的到底是什麼,而這不能設限在你的科系。」

吳致寧以自己為例,當時受到系外課程「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思維與態度影響許多,更因此接觸了社會企業、如何解決社會問題等議題;另外她也加入「創創學程」,在之中看見創業者的思維,並與周遭正在創業的人形成了強大的同溫層,去擊敗那些社會原本告訴你必須怎麼做的、既定的價值觀。

她表示此刻回頭看,一路走來就如同Steve Jobs說的「點連成線」,充分運用了過去累積的東西,包含來自社團、課程與前公司的知識與技能。

主動尋找自己在組織中的角色,擁有成就感來源

吳致寧說,組織夥伴皆從實習生轉兼職或正職,從不直接應徵新人,因為組織重視人格特質大過專業技能,後者可以訓練、前者卻很難改變。「面試時,我會想知道對方的失敗經驗,甚至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我認為人最真實的狀態,是在最黑暗的時候他會如何看待自己與周遭的人。」

One-Forty會花半年至一年的時間訓練和了解新人適不適合組織,包含有沒有找到自己在組織的位置,以及若不擅長原本的職位,是否夠積極去嘗試其他選項。

「我們有一個實習生應徵活動,可是活動辦得真的不行,不過他大概非常喜歡這邊,所以很積極地找事情做。那時沒人分析網站數據、Google 關鍵字廣告,他就開始研究;接著又發現自己對影片感興趣,便自學剪片。剛好後來組織推出線上課程、出現影片需求,所以現在的影片幾乎全部都交給他剪,還被專業人士說做得不錯。」吳致寧分享道。

同時,身為組織領導者的她也會花時間與夥伴面談,討論工作狀況、想法與需要調整之處,希望能在組織還小的階段,儘量讓每個人找到可發揮之處與成就感來源。「這件事雖然時間成本高,但我覺得很值得,訓練出來的人能為組織帶來很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陳雨暄
核稿編輯:楊之瑜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