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衛.艾莫蘭

總部位於紐澤西州的全球鉅子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很清楚自家的高階主管是公司成功的關鍵。嬌生公司有四個獨特的分部,涵蓋消費者保健、醫療裝置、藥妝,立足於兩百六十個國家,因此很清楚公司的領導力必須時時處於顛峰表現。

有鑑於此,嬌生公司開設為期兩天半的高階主管訓練課程。根據公司文宣表示:「一開始強調個人意義和日常行為的關聯,確保兩者相符。要有技巧地控管人員付出的心力,就要讓付出的心力符合一個人最深層的價值觀和信念。」

嬌生公司設立人類行為表現研究院,率先把心智和身體連結在一起,並證實執行決策的品質跟良好的身心健康有直接關係。好比頂尖的狙擊手或特務必須身材健壯協調,在公司裡擔任關鍵職位、做出高品質決策的人員,也必須具備狙擊手的奉獻精神與覺知。

嬌生公司在高階主管面前宣揚該課程:「專門在策略上協助學員以更有成效的方式控管自己付出的心力,在高壓下變得更有生產力、更有成效。」此外,還詳細闡述:「學員會跟技能高超的研究院專家並肩合作,那些專家在行為表現心理學、營養學、運動生理學,都受過特殊的訓練。」

嬌生公司人類行為表現研究院的終極訓練,有如公司版的狙擊訓練,目標是「增強個人實力,就連在最嚴苛、最高壓的工作環境中,也能變得更有韌性、更茁壯。」擔任公司職位應對心理壓力所需抱持的心態,與訓練有素的戰士所抱持的心態,兩者的相似處並不僅止於此。

凱莉.席伊(Kelly See)、伊莉莎白.莫里森(Elizabeth Wolfe Morrison)、娜歐蜜.羅斯曼(Naomi Rothman)、傑克.索爾(Jack Soll)所撰寫的研究報告,刊載於《組織行為和人類決策過程》期刊,推斷出強大又成功的領導者,其中一項特性就是高度的自信心。

我們只要接受心理訓練,培養合適的心理觸發因子,以此作為第一步,就可以辦到。

心理觸發因子與產生方法

心理觸發因子是可產生特定心理狀態的外在事件或情況。心理觸發因子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為它們可以讓大腦做好準備,以特定方式表現,養成新習慣。新習慣會重組心智,使得心智即使在高壓下仍能以顛峰水準運作。舉例來說,只要有適當種類的心理觸發因子,就能進入心流或無心狀態。

庫伯色碼可說是觸發因子,能讓大腦留意到周遭環境的威脅程度,準備好達到高水準的表現。在臨床心理學,觸發因子只是一件會激發自動反應的事件或行動。大部分的人沒接受過心理訓練,卻已經會對那些接手引領我們的觸發因子產生某種反應。只可惜絕大多數是負面的。

大型專案出現,壓力逐漸增加,需要喝一杯烈酒;一覺得有壓力,就想要抽菸;決策壓力突然增加,就暴飲暴食作為彌補。這些全都是隨處可見的例子,大部分人肯定心有戚戚焉。小說裡的偵探福爾摩斯,每次他那知名的推理演繹碰到瓶頸,覺得自己失去敏銳度,就伸手去拿他藏著的海洛英。

觸發因子屬於壓力因子,比方說:經濟負擔、焦慮感上升、工作相關問題、感情煩惱等等。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前述全都是我們自覺無法掌控的觸發因子範例,在此就不多做討論。對我們而言,重要的是繼觸發因子之後而來的強大作用,那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無能為力,好像有一道隱形的潮汐獨獨席捲我們,引領我們行動。

現在,想像自己有意打造出正面的心理觸發因子。狙擊手採取下列方式訓練自己產生正面的心理觸發因子:

  • 觸發因子可以是事件,可以是行動。觸發因子是一種可讓別的事情自動發生的信號。
  • 觸發因子必須節能。如果必須做一堆事才能培養出某種習慣,就會越來越難以證明付出大量心力是有道理的。
  • 觸發因子應當是自動的。必須要有明確定義的參數可讓觸發因子啟動。
  • 觸發因子應當是熟悉的。因為我們會把觸發因子和新習慣連結在一起,所以觸發因子在我們眼裡不能陌生到每次都讓我們分心,也不能跟新習慣天差地遠到我們需要費一番心力才能把兩者聯想在一起。

創造出觸發因子後只需要做三件事,就能把觸發因子和新習慣連結在一起:

  • 辨別新習慣是什麼。
  • 為新習慣騰出一定的時間。
  • 辨別相關聯的觸發因子。

要讓某件事變成習慣,需要重複,所以必須練習,大量的練習就是你將來該做的事。重複是第一要務。假如需要費盡心力才能騰出時間養成習慣,就不可能真正變成習慣。我訪問的某位現役海軍陸戰隊狙擊手——姑且稱他為卡爾,便透露了他的訣竅,那就是進入沉著的心態,我們所知的心流:

我看見每件事逐漸累積。有決策要做,有事情要考量,時間表有了變化。上層下令要你主動行事,要你對某件事下決定。戰場上有一堆變數,局勢詭譎多變,簡直亂成一團。我的潛意識總是覺得有點慌。

你知道的,會有聲音這麼問:「假如我辦不到呢?假如這次我慌了呢?」然後,你害怕起來,名符其實的害怕,因為任務要是失敗的話,就表示有一些人會失去性命,而自己可能也是其中一個。我深深感受到了。

然後,我告訴自己,我是殺人機器。聽起來不怎麼樣,但這就是我的做法。我在腦海裡想像畫面,完美的機器,沒有缺陷,不會害怕,不會犯錯。我就像是賽隆機器人,我的大腦高速運轉,每件事的發生變得更慢,產生一段距離。於是,我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哪件事要優先處理、哪件事要接下來處理、哪件事要最後再做、哪件事要完全不管。我沉著以對,掌控局勢。在我的腦海裡我變成殺人機器,全身用鍍鉻鋼鐵製成,閃閃發亮。我就是這樣進入忘我境界。

卡爾的描述強調了心理觸發因子所含的個人性質。然而,這種明顯不合邏輯的做法很有用。對他而言,全身鍍鉻的賽隆人(Cylon)面對恐懼不會動搖也不會犯錯,光是想像自己成為賽隆人,就能讓大腦站在更高遠處俯瞰大局。

在我訪談的多位狙擊手當中,願意談論這話題的,都會提到這類極度個人化的經驗。他們沒有提及職責、愛國心、英勇,或是成為英雄的感覺。對他們而言,重點向來是放在微不足道又極度個人化的事情上。重點是對身邊的人抱持同理心,從來不想要身邊的人對自己失望。重點是讓他們在概念上變成別的東西。我發現有一點頗有意思,狙擊手全都使用相同的觸發詞語來激發他們需要的心理意象:「適應、克服」。

這點足以證明狙擊手受到的訓練品質高又緊黏不放,此外,我猜想也是證明了狙擊手運用的準則經過反覆考驗,能以顛峰效率發揮作用。這兩個觸發詞語有如心法,確切傳達出狙擊手完成任務需要的信心、能力、技能。嘗試過正向心理學的人,對前述的描述應該不會感到訝異。在一天的開端,運用正面心法,例如:「我知道自己一定做得到」、「我什麼障礙都能克服」、「我每天越來越接近成功目標」等等,就能擁有狙擊手達到的那種信心和專心,實際去讓事情成真。

《一擊必中的狙擊手法則:商場如戰場,學習狙擊手思維,用最少資源達成不可能的任務》

作者:大衛.艾莫蘭
譯者:姚怡平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