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村

從大學開始,我就一直抱著浪漫情懷,嚮往著能夠在悠閒又尊重人權的歐洲工作。當然大多時候也只是想一想而已,畢竟當年自己英文不流轉,又沒有一本歐洲護照,反正沒事做點白日夢也不會損失什麼。直到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當時打工度假議題非常熱門,我才想到或許自己可以善用這簽證,來一圓我歐洲工作的夢想。

最近一年兩度的英國打工度假簽證抽籤又準備開跑了,回想起從2014年開始,我就嘗試著申請英國打工簽證,因為當年我一直想用這兩年的英國打工簽在英國找到全職並永久的工作。

我一直很羨慕抽中簽證的朋友,直到2016年決定要去英國唸書並找工作時,我才放棄和大家去搶這一年只有1,000人名額的英國打工度假簽證(註)。這段期間,我一共申請了三年、共六次的簽證抽籤機會。

當時加入不少打工度假臉書社團,也看到大多數的持簽證者是一邊打工,一邊暢遊歐洲。然而在兩年簽證到期後返台,卻開始抱怨自己不習慣台灣的低薪又超時的工作環境。

但你知道嗎?利用這工作簽證,其實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

雖然我當初不是用打工簽證換簽而在歐洲留下來的一員,但如果你願意閱讀我在我粉絲團「地球村人在全世界工作」,你就會知道我當年花了多少的努力、做了多少的功課和犧牲,才能在2017下半年在歐洲的全球百大科技公司擔任行銷的永久全職工作。
針對有意在歐洲拿到「永久全職工作」、並且抽到簽證的幸運朋友,以下是我的五點建議。

1、賺夠錢再出國

在為錢煩惱的壓力下,是無法專心準備求職的。並且歐洲並非跟台灣一樣,可以用實惠的價格前往另一個城市。在歐洲如果火車票太晚訂,或是面試的城市離自己太遠,往往你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時間及金錢成本。因此準備好足夠的盤纏,和一套俐落的面試服裝,讓自己在找工作時有更充裕的資金調度,不用為下一餐/下一個月的房租/下一張面試的車票錢而煩惱。

2、練好英文再出國

英國打工兩年的簽證一下子就到期了,不用想著「第一年練英文,第二年再好好求職」的計畫。相信我,在英國找一份永久全職工作的難度遠大於台灣,更何況很多歐盟國家的人也都到英國找工作,老闆聘僱這些歐洲人還不需要擔心他們有簽證到期的問題。在多方不利自己條件的情況下,好好抓緊這兩年的時間,並在出國前將自己的英文能力和條件保持在最佳狀態,一到英國馬上進入備戰狀況,以迎接找工作的長期挑戰。

3、和來玩樂的朋友圈保持適當距離

我相信大部分出國打工的朋友都是抱持著周遊列國、體驗人生的心態,畢竟一個人隻身在外,又必須面臨長期的求職失意,找和自己來自相同文化、語言的朋友偶爾聊聊天散心,放鬆一下自己的緊繃神經是必須的,保持好心情對自己的面試的表現也是有所幫助。

然而如果自己的出國的目的,是找到一份永久全職工作,就不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大量」花在對自己找工作幫助不大的社交上。

4、選擇生活成本較低的城市

英國的大城市和小鄉村的物價、房價相差蠻大的,倫敦雖然工作機會多,但物價和房價卻高得驚人。其實有一些英國大公司不見得將公司本部設在倫敦,畢竟公司也是有租金成本考量。像是我之前去英國奇異公司(GE)面試,我的面試地點就是在英國的中南部斯塔福德(Stafford)。

個人認為住在伯明罕(Birmingham)、曼徹斯特(Manchester)、里茲(Leeds)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且那邊的大公司不少,工作機會也多。如果真的有倫敦或是愛丁堡這樣昂貴城市的邀約,買張車票過去就好囉。大不了再多花一晚的旅館住宿費,讓面試前一天能夠睡好覺,當天進公司面試時不至於太匆忙或是遲到。

5、善用台灣護照放眼歐洲國家

雖然兩年的英國工作簽證,可以讓持簽證者毫無限制地在英國合法工作,但別忘了善用你的台灣護照針對歐陸國家有三個月免(觀光)簽政策。這三個月的歐盟免簽政策雖然不能讓你在歐陸國家工作,但卻可以讓你在歐陸國家面試。比起在英國找到永久全職工作,根據我的經驗,歐陸國家其實抱持著比英國更開放的態度,來招募有專業能力的外國人到他們國家工作。

以上五點是針對準備、或是已經拿到英國打工簽證朋友的一點建議,但其實不光是英國,目前已經有15+1個國家(美國僅開放暑期短暫打工)開放台灣打工度假簽,上述的建議也適用於這些國家。甚至是對於在歐洲就讀大學並準備畢業的學生,也都可以趁學生簽證到期前,好好利用自己在歐洲境內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永久全職工作。

最後還是要提醒,外國人在歐洲找到一份永久全職工作,是一件非常消耗時間、金錢及心力的事情。不過如果已經決定要這麼做,就請義無反顧地加油。相信未來的你,也會感激自己在這幾年來所做的努力。

註釋:英國工作簽證常見的分作三種,T1是主要針對創業者簽證,T2是有公司擔保的工作簽證,T5是短期工作簽證,其中英國對台灣的打工度假簽是屬於T5,並且可以讓持簽證者在英國合法工作長達兩年。如果是想要靠T5簽證長期留在英國,就必須在兩年內找到願意擔保自己的公司,將T5轉為T2簽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羅元祺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