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藤真

「為什麼?」要懂得連問三次

不論再怎麼努力思考,總是無法想得比較深入,或永遠都只有膚淺的想法時,我有一個好方法要推薦給大家。那就是連問三次:「為什麼?」有些顧問諮詢公司甚至會教人家要連問五次:「為什麼?」不斷地深入追問。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試著連問自己三次「為什麼?」這麼一來即使自己沒有思考的打算,也自然會想得比較深入。

舉例來說,殺人是要受懲罰的。那麼為什麼殺人要受到懲罰呢?

答案當然有很多種。假設你的答案是:「因為法律這樣規定。」那麼就再試著追問:「為什麼法律會這樣規定呢?」接著假設你的回答是:「因為殺人是壞事。」……那麼為什麼是壞事呢?就再深入探索,再問一次:「為什麼?」

雖說是「壞事」,應該也有各式各樣的說明方式。如果有人回答:「因為這個行為會奪走寶貴的人命,所以是壞事。」那麼就再試著追問一次:「為什麼呢?」

奪走別人視若珍寶的事物,可能真的是一件壞事。那麼我們先做個假設,假設有人開槍射殺另外一個人,害得他人喪命,因為奪走了一條人命,所以可以說是壞事。可是萬一開了槍,子彈沒打中任何人,又該怎麼說呢?
這叫做殺人未遂,仍然有罪必須被處罰。而依照日本刑法規定,殺人未遂和殺人同罪。法律上用的說法是殺人已遂和殺人未遂,犯下殺人已遂罪行者必須接受的懲罰,和犯下殺人未遂罪的人所受的懲罰,量刑一樣重也無妨。

就算如此還是可以追問:「為什麼?」因為子彈射偏而殺人未遂,所以並未奪走人命。如果說因奪走他人很珍貴的事物,是件壞事而必須接受懲罰,那麼殺人未遂並未奪走寶貴的人命,不就算不上是壞事?依照這樣的邏輯推論,大家應該可以注意到這種結論是有點奇怪的。

我們重回到一開始,想想什麼是「壞事」。子彈雖然射偏了,可是萬一不幸還是可能打中別人,所以危險性依然存在。開槍的瞬間就有人可能因此死亡,所以開槍是一個危險的動作,有極大的可能奪走人命,所以可說是一件壞事。

那麼接著想想,雖然開了槍,可是子彈並未擊發。這種情形又如何說呢?

是因為沒有好好保養手槍,以至於子彈卡住無法擊發嗎?還是開槍前忘了裝填子彈?或者是本來開槍的人拿的就是假槍,根本無法開槍?又或者是開槍的人拿的原本就是玩具槍,只要扣下板機,就會跳出一面小旗子?到底什麼程度叫做壞,什麼程度叫做不算壞?該如何判斷「壞與不壞」?

再進一步假設,如果手槍中沒有裝填子彈,就自然科學的原理來說,根本不可能用來殺人,所以沒有危險性。那麼這種情形是否根本稱不上是壞事呢?

如果有人說,雖然用上了膛的手槍開槍,可是因為手槍本身是瑕疵品,所以子彈無法筆直地飛出去;或者是因為剛好一陣風吹來,導致彈道偏離,所以就算拿著手槍的人扣下板機開槍,也根本殺不了人,因此這個人沒有犯錯,不用處罰他。這種說法聽起來還是有點奇怪。

子彈射偏和忘了裝填子彈,這二種情形到底哪裡相同、哪裡不同?我們來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連問三次「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提升問題的精確性,就可以更接近問題的本質,讓自己想得更深入。

其實當你有煩惱時,這同樣是我推薦的解決之道。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有人對人生感到不安。「為什麼」感到不安呢?有可能是因為司法考試名落孫山。「為什麼」落榜就會感到不安呢?因為沒有本錢重考一次,因為不想看到雙親傷心的臉。「為什麼」不能重考一次呢?「為什麼」不想看到雙親傷心的神情呢?……這麼一直想下去,出乎意外地不安的地方就愈來愈少了。

正因為如此,我建議大家平常就要養成追問「為什麼」的習慣。

在我的腦海中,「因為……」已經成為我的口頭禪。自己說了什麼之後,我一定會試著在腦中對自己說:「因為……」。

希望大家都能夠養成在發言的最後,一定會加上「因為……」的習慣。就像是我們習慣早上醒來就要刷牙一樣,這麼一來,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在實踐思考訓練了。

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小孩子的共同點

老實說,最會問「為什麼」的,就是小孩子。

孩子就是由「為什麼?」組成的個體。「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河裡面有水在流動?」「為什麼太陽會由那邊升起,由這邊落下?」「為什麼有時候會是陰天,有時候卻是晴天呢?」……。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小時候的我真的出口就是「為什麼」。「為什麼要睡這麼多午覺?」、「為什麼要這麼多管閒事?」、「為什麼會那麼胖?」等。每天都生活在沒有盡頭的「為什麼」當中,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養成了問「為什麼?」的習慣吧。

雖說孩子就是「為什麼」的集合體,可是對於這樣的孩子,大人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煩。於是隨便敷衍了事,或是直接嫌他們煩人,甚至有時候還會對著孩子們發火,慢慢地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用想答案也沒關係了。好不容易「思考」的種子才剛冒出嫩芽,結果卻沒機會成長茁壯,實在很可惜。

為了進行思考訓練,大人也必須重視小朋友所有天真的疑問、單純的「為什麼」。

尊重孩子們的「為什麼」,小孩子就不會把單純的疑問壓抑在自己心中,也不需要假裝自己已經懂了,長大後自然會成為一位會持續追問:「為什麼?」的大人。換言之,他們得以成長為一位求知若渴、誠實面對自己求知慾的大人。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位會不停追問:「為什麼?」、「為什麼?」的人。〈蘇格拉底的申辯〉(Apology of Socrates)也是我最喜歡的篇章之一。

蘇格拉底的哲學理念就是不停地追問:「為什麼?」被對方一直追問:「為什麼?」「為什麼?」到最後無法回答,才終於發現自己原來並不了解真正的本質。

有人或許會因此惱羞成怒,可是「知道自己其實並不了解」這件事,正是思考訓練極為重要的前提條件。

「認知到自己其實並不了解」,這就是理智上的誠實;「想知道自己不了解的事」,這就是求知若渴的表現,這二者都是思考訓練的重要推力。

由這個角度來看,小孩子的「為什麼?」其實是項寶物。如果有小孩子問你:「為什麼?」就和他一起好好想一想吧。這樣做也可以讓身為大人的自己練習一下思考訓練。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是「為什麼?」的達人,所以他可以想得很深入。

重視單純的「為什麼?」就算長大成人也不要難於啟齒,要能成為連續追問「為什麼?」的大人,正是思考訓練的不二法門。

本文摘錄自《日本王牌律師的七門邏輯思考與說服傳達課:從整理思緒、精準表達到解決人生大小問題,一生都受用的思考訓練

作者:伊藤真
譯者:李貞慧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