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芸珮(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專攻女性健康法律,現旅居於美國西岸某科技小鎮)

家庭主婦/夫是一份工作,而我們是一群選擇在美國工作的主婦/夫,我們的另一半正好都是新科博士。他們在還沒從學校畢業時,就是公司圈訂的優秀人才,畢業後舉家搬遷,負擔著轉換身分的壓力,高額的生活花費,還有數不清的職場歧視與挑戰。

因為年紀的關係,他/她們大部分還有另一個角色,就是在生活中擔任家長,是每日工作超時、又不惜出大錢大力教育孩子。

而我們這群主婦中有幾位博士、一些博士候選人、還有數不清的碩士以及專業人才。我們現在也有個工作,一樣每天在奮鬥,受文化衝擊,還有晉升壓力,薪水卻是無從計算的一份工作。我們之所以在美國奮鬥,像是一群海帶,漂來後,每天害怕被撈起來吃,但有時又被海浪打得很痛,還是要找到能夠在異地打拼的道路,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與上一代。

印象中在幾年前的深夜,我穿過大街,巷口有幾家要收攤的攤販,一樓依然有便利商店亮著燈。曾經我工作到凌晨,下了車,一步步蹣跚的走回家,仍感受得到台北的熱鬧與喧囂,路燈下一台台計程車行駛過繁華,我知道我終於要回家了,我也知道,千萬別動第二念頭,出國留學是我唯一能改變生活的一條路,沒想到這一去,真的很難找到回家的路。

許多人,就像我一樣的,考試第一志願、曾有別人稱羨的工作,拿獎學金後這樣風光的出國,好運更是接踵而至,結婚、生子、拿到學位,完成少女時浪漫的夢想。而,當一切的選擇,變成了一種被需要的抉擇,卻是對於我在台灣家人的一種殘酷。

有遊子在美國工作,友人問起,通常回答是這樣的:我兒子他在美國ooo公司工作,拿ooooo(好幾個零)的年薪!還有Bonus!是台灣人薪水的三倍,他們一家住在美國科技重鎮喔!常常到處旅遊。我每次拜訪他們,都捨不得離開我那可愛的孫子。

轉頭問了另一位女兒也在美國的親戚,他頭低下來,嘆了一口氣說:呃,我女兒她之前是有在讀書啦!但是現在沒辦法,只好在家帶小孩,很可惜啦!有證照也沒法用。這是多麼美好又充滿成就感的一段描述,和一段多麼令人捶心的哀傷回答。

人出來後,眼光廣了,心也變了,每每看到台灣的工作機會與薪資,或是同學回台後的際遇,我們不是失望,而是認清事實後做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想要落地深根,需要長時間的耕耘,殘酷的現實考驗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這群主婦/夫踏了一個我們不熟悉的專業領域,原有的夢想並非真的被擱置,似乎是暫時換了一個更好的方式來實踐。

以下列舉幾項離鄉背井生活的壓力:

一、文化衝擊壓力

美國的文化與台灣很不同,尤其在我們這個科技鎮,與人合適的相處方式,更是需要認真的來學習。左鄰右舍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卻有類似的工作與生活目標,我們不是想要什麼都跟美國人一樣,而是試圖理解他們,所以我們開始有萬聖節的裝飾,聖誕節更是花心思打理。

每天送小孩上學,當然都是我們的工作內容。美國地大,我們其中有許多是從等待人來接或是伸手招計程車的少女,變成了每日巡迴多點的司機。除此之外,各種節日有既定的節目要帶著小孩練習與做主題手工,像是情人節要準備交換禮物與卡片,復活節要參與驚喜蛋的製作。

什麼節日要做什麼,這種文化上的衝擊,讓我一開始入行,非常不屑,我搞不懂這些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當越來越了解在地文化,我某程度屈服於這全新的文化體驗。至於,每日與老師以及同班其他家長的溝通都會遇到文化衝擊、養育小孩習慣不同、或到超市採買的悲苦日記,這真的說來話長,遇到的鳥事或怒火中燒已不計其數。

二、社交壓力

原本想說這應該並不是太困難的一件事情,畢竟以前在職場上就是要接觸很多人。但來到美國後,除了隊友同事舉辦的派對要參與,我們也要在平日的工作中,跨過語言的障礙結交朋友。買菜就是要有買菜的朋友,在不同的場域有朋友,才能確保我們能把工作做好。因為我們的工作內容太過複雜,守望襄助,才能在無後援的異地求生。

當然談到社交不一定是要交朋友,有些固定要參與的活動,像是社區的表演會或是體育球類聯盟比賽。重家庭生活的社會裡,很多場合都是要一家子出席。這對於我來說就是出差,要在不同的場合中,看顧孩子外,也要為自己相信的理念發聲。像我自己是學女性主義專業,總是在這類似的社交場合中,聊到我的某些信念,怎麼開始聊到自己熟悉的話題,這是門藝術,是門需要花時間練習的社交功課。

三、經濟壓力

我們是一群表面上沒有薪資,實際上也沒有薪水的人,而且可能很多都還沒有長期居留的身分。而我們的另一半看似薪水高,但我們在物價水準高、服務貴的美國城市中生活,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能省就省。以這樣的薪資在台灣生活,必被看做貴婦。我們每日要面對,昂貴的托育費用,高比例的稅,不可思議的租金或是或超高額房貸,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負擔吃重。

四、無後援、無喘息的精神壓力

我們大都來自很平凡的家庭,在台灣的家人們還沒有退休或經濟狀況迫使繼續工作。若我們是在台灣,我們可以請家人適時幫忙,讓身心得以調適,老人們也可以含飴弄孫。但既然我們已經選擇暫時要離鄉生活,家人無法長待國外,我們必須面對孤單、無後援、無喘息的工作,在在考驗我們的毅力,以及追尋夢想的信心。

五、原社群的同儕壓力

看到以前的同事與同學,在台灣或也是離鄉工作後而快速升遷,事業有成,我們這群人,都是非常的慢,換了一個方式繼續經營本行,或離開本行勇敢踏入新的領域。我有許多認識的朋友,他們原本可能是攻讀專業A,為了能夠取得家庭與經濟上的平衡,而考了專業B的證照,在取得長期居留身分與小孩上學後,除了擔任主婦/夫外,開始了一份新的工作。

處理原社群的同儕壓力對我們來說,是工作內容的一部分,理性並有效率的處理情緒,以面對日常以及更遠的目標。

離鄉工作的人大都是得到了個好機會,但也帶了些苦衷,背負著某些包袱,或選擇在一個時點迴游。離鄉工作的家庭主婦/夫,背後往往有一番成就,就像老兵們能帶著淺淺微笑說出好幾個精采的故事。我們也沒有妄自菲薄,只是做出了一些調整,到了一個比較不擁擠的地方,一個更自由的地方,為得是一個更好品質的生活。而且別忘了!這是份值得被社會看重的一份工作。

文末,想要和也在異鄉做與我相似工作的朋友們說,你絕對可以抬起頭、驕傲的說著:我現在在當家庭主婦/夫。這就是我的離鄉工作,一個值得被尊重的工作。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