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前輩,如果成為敵人,失去的一定會比得到的還多,所以與人相處時一定要慎重。到哪裡都可能會遇到像瘋子一樣的主管,但比起找100個站在我這邊的人,或許少樹立一個敵人會好得多,這點一定要記住。 




文:許斗榮

比擁有100個支持者更重要的事

在職場待久了難免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如何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這有時意外地會對職場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就像手指被微小的刺扎到,不管刺再小,還是忍不住會在意那個地方。

在職場生活中如果可以,最好不要樹立敵人,這是很重要的。以前我的公司裡有位朴職員,因為公司組織變動,他被分派到新單位,與高組長共事。但是他跟高組長似乎處不來,這點讓他很苦惱,甚至嚴重到根本不想碰到面。

有一天高組長因為一點小事斥責了他,他當場也毫不掩飾地露出不高興的表情,結果讓兩人的關係更加惡化。從那次之後雙方沒有再對話,越來越生疏,關係持續惡化到再也無法恢復了。很快地,三個星期之後這位朴職員就離職了。

仔細想想,我們一輩子可以親密共處的人真的是屈指可數。這輩子遇見的人,有絕大部分都只是過客而已。人生,比起跟親密的人一起度過,該怎麼與其他人相處也是很重要的課題。與親密的人相處時,通常不會在意太多,因此,要如何跟自己討厭的人相處才是重點。難怪電影製片人塞繆爾.戈德溫(Samuel Goldwyn)曾說:「人生中90%的技術,都是為了跟我不喜歡的人相處的方法。」

爸爸在職場工作時也常常遇到心意不相通的人,其中有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扭曲事實、誣陷別人的人。我曾經氣到與對方爭執,也曾向直屬上司透露心中的委屈。但大部分那種狀況過去後我都會後悔,當下不應該發那麼大的脾氣,因為錯過的關係很難恢復,而人總是很容易在其他地方再度相遇。

雖然朴職員不喜歡高組長,但實在沒有必要表現出來,之後的情況只會對朴職員不利。公司其他部門的主管也都因為高組長,對朴職員有不好的印象,而這也成為他要離職時的絆腳石,因為他打算去的新公司打電話向高組長查核朴職員的資歷,結果可想而知。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前輩,如果成為敵人,失去的一定會比得到的還多,所以與人相處時一定要慎重。到哪裡都可能會遇到像瘋子一樣的主管,但比起找100個站在我這邊的人,或許少樹立一個敵人會好得多,這點一定要記住。 

看不見的履歷
「某某某是怎麼樣的人?可以老實告訴我嗎?」成為管理者之後,開始會接到不少其他公司的人事部或人資來電,查核曾一起工作的員工的資歷。

通常他們問的問題主要都是這個人的態度、人際關係、工作狀況等等,可想而知,如果離職時走得不漂亮會怎麼樣。我的意思是,離職時不要像以後永遠不會再見面一樣,背著同事或前輩離開,這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意外的隱患。

根據求職網站調查(EDAILY 網站問卷調查「最差勁的離職方式是?」,2018年5月),不分行業別,離職者的職等以一般職員居多,有57.4%,組長級的占23.7%,管理職則占11%。而招聘人員在進行資歷查核時,從應徵者前雇主那裡聽到最多不好的評語是「沒有禮貌」,占22.3%。

重點在於招聘人員聽到這樣的評語後,有50%會對應徵者扣分,有43.3%則是直接淘汰該名應徵者,只有6.7%的招聘人員認為不禮貌這件事沒有影響。

評價都是別人寫的,就像是看不見的履歷,比起看得見的履歷,有時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離職時有幾項禮節是必須遵守的,包括業務交接時要正確、確實,讓業務空白期降至最小化,同時必須考量到同單位人力及組織狀況,協調好離職時間,如果能留點時間先告知同事最好。

在離開之前確實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是基本的,萬一手邊有進行中的專案或業務,能夠在離職前完成最好。當然,離職之後,對公司的專案和相關資訊都必須保密才行。

離職前要注意的六件事:

不要憑著一股衝動,沒有考慮就丟辭呈:在確定好下一個工作之前,先不要向公司透露離職訊息。
先調查好下一間公司:盡量透過各種管道,了解下一間要去的公司,例如內部文化、一起工作的人如何等等。
比起年薪,確認每年的調薪比例更重要:一定要確認每年調薪的幅度。
先通知直屬主管:通常一起同甘共苦過的主管,對於離職者最不捨也最支持。
和解後再離開,背影會讓人記得許久:在離開之前跟關係不好的人和解。
表示感謝:一定要向工作期間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道謝。
離職後要做的三件事:

到新公司第一個月最好不要遲到。

掌握新公司的核心人物(key man),建立良好的印象。

盡快展現工作能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可以投身工作,但不迷失自己:給在職場中迷惘的女兒,第一天上班就該懂的工作思維》,采實文化出版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許斗榮
譯者:馮燕珠

本書是身兼創業家、知名企管講師,同時也是一位父親的作者,傾注真心寫給女兒,一本關於職場真實面,最實用的方向指南。他以為人父的心情,希望幫助孩子減少失誤,盡快適應跟過往全然不同的職場生活。這些字句同時幫助了剛出社會的憂愁新鮮人、在職場打滾幾年仍然迷惘的工作者。

「如果不想乾等著組織改變,就必須自己尋找生存方式。」作者認為,要克服各種職場適應不良症,就必須先建立一套「工作思維」,將過往的思考方式轉換成屬於職場人的腦袋和態度,這套工作思維包括──「專業、關係、表現、目標、態度」。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