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者現任美國微軟高級軟體工程師,其中,最讓作者印象深刻的兩大工作原則:「Be Lazy」、「Fail Fast」更是180度扭轉了他的工作哲學;透過傳達這些新的思維,他已幫助眾多讀者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文:牛尾剛
名為「Be Lazy」的思維模式
接下來,我將介紹一流工程師所具備,能加速工作效率的思維模式,以及如何具體運用在工作中。希望讀者們閱讀時,能將其視為「思考方法的技巧」,而非「形而上」的唯心論。
如果缺少這種思維模式,本書傳達的所有工作心法都將淪為投機取巧。必須先安裝好「思考方式的模板」,工作心法才能成為改變現實的武器。
這種思維模式與心智模型相似,但我認為它包含了行為模式,是更全面的思考習慣。
當你在全球企業的國際團隊工作一年左右,便自然能理解他們特有的思維模式,並體驗到其威力。這種模式任何人都能模仿,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嘗試看看。
「Be Lazy」—這是我與跨文化專家蘿契.柯普(Rochelle Kopp)討論時提到,為了更順利導入最新技術,個人和團隊所必需的首要思考習慣。
在敏捷式開發和Scrum開發框架的領域中,這也是經常被提及、十分重要的觀點。簡單來說,這種思維是指「用更短的時間,實現最大化價值」。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用最少的精力來找尋輕鬆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實現Be Lazy,必須養成以下習慣:
- 只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最低限度努力。
- 消除不必要的事物,和沒有附加價值的工作(包含過度準備)。
- 力求簡單。
- 設定優先順序。
- 重點放在產出和生產力,而非投入的時間和努力。
- 建議避免長時間工作。
- 在會議時間內高效率且富有生產力地產出價值。
讀完以上列表後,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嗎?」然而,其中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陷阱。
以「設定優先順序」這項為例。在Scrum開發框架中,常聽到這樣的觀點:「在待辦事項清單(Backlog)上設定優先順序,集中精神處理優先順位較高的事項。」一般日本人聽到這句話,腦海中應該會浮現圖6左側的畫面。假設清單上有五項任務,日本人會認為:「因為不可能完成所有任務,所以需要設定優先順序,實在無法完成的任務,就先放棄。但是若時間允許,還是會想完成所有任務。」
但是,國外的團隊成員對於同一句話,卻會浮現右側的圖像:
「挑選出最重要的任務,其他則不做。只專注在自己選擇的工作上。」
在國際團隊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我每次都還是很驚訝。例如,當我還在擔任技術傳教士的時候,和同事大衛舉辦了一場名為「價值流程圖」(參見第79頁的詳細介紹)的會議,目標是幫助團隊成員發現專案中不必要的部分。在會議中,大衛只提出一項名為「發行管理」的「DevOps實踐(Practice)」(開發負責人和運用負責人聯合起來快速進行系統開發的方法)。但實際上,主要的實踐至少有七項。
我問他:「連『DevOps實踐』的自動化測試(Automated Testing)都還沒完成,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為什麼你只提一項呢?」他回答:「可是,說得再多也做不到吧?最重要的是先確保能落實最具影響力的那一項。」
日本人常常動不動就「這個要做,那個也要做」,但比起「應該做的事」,思考「實際上能完成的範圍」,對提高生產力更有幫助。按照所謂「20/80法則」,百分之二十的工作能創作百分之八十的價值,所以只需要做好百分之二十就夠了,如果試圖每件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不僅工時會增加,時間也不夠用。
在一百個任務中,真正重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我觀察國外成員後發現,他們在完成百分之二十的任務、創造百分之八十的價值之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就不做了,轉而投入創造下一個百分之八十價值的百分之二十新任務。如此一來,與花時間做完百分之百的工作相比,他們用百分之四十的工時就能創造百分之一百六十價值的工作。
簡單來說,他們之所以能擁有如此高的生產力,就是因為平時不斷思考如何創造出「量少」而「價值高」的工作。
養成四大習慣,大幅減少工作量
一流工程師會把心思放在「如何減少工作量」。一般來說,能快速實現許多功能被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是一件壞事。因為據統計數據顯示,用戶實際上使用的軟體功能只有大約百分之四十。
即便工程師用盡全力做出百分之百的功能,其中仍有百分之六十不會被使用,而且一旦某項功能出現錯誤,就必須修改。隨著代碼庫變多,需要進行變更時,要閱讀的程式碼也會增加。
也就是說,運用Be Lazy的精神「減少工作量」是一件非常棒的事。但是,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總覺得沒有全部做完是一件壞事,因此非常不擅長「減少」當前的任務。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認知到:「減少」本身就具有價值。
舉例來說,自我在微軟工作以來,報告系統已經換了兩次,每次使用都變得越來越輕鬆。原先每週都開的會議變成每兩週一次,一年四次的評核也減少了,業務上的負擔因此減輕。
如此一來,原本用在這些會議和評核的時間、精力,就能用在其他優先順序更高的任務,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價值最大化」。
具有強烈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往往會把時間花在相對不重要的事情上,並將其打磨得「閃閃發亮」,因此很容易浪費時間。當然,這樣做有好有壞,例如:與日本人相比,西方人把每個細節打磨得閃閃發亮的能力較弱。
問題在於,我們不應該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工時(例如,寫文章時過度講究Excel 的細節排版)。當你放棄完成優先順序較低的事情,只把重要的事情打磨得閃閃發亮,競爭力就會飛躍性地提高。
從產品負責人到經理,包括團隊成員,所有人都共享這樣的認知,就能在設定故事的優先順序、決定應該實現哪些功能時,迅速做出合理的判斷。
與專案相關的所有成員都需要辨別哪些功能是真正必需的,哪些功能是不必要的,並透過實施改善流程來「更輕鬆」地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接下來,讓我們來具體看看(減少工作量的)步驟吧。
1. 選擇只做一件事情(做出取捨)
觀察國際團隊後,我發現這是大家最常實踐的做法。我相當不擅長設定優先順序,因為覺得每件事情似乎都很重要。所以我下定決心思考「哪件事情最重要?」並專心做那件事。
如果我選出三件要優先完成的事情,會先選出其中最重要的,再排序另外兩件。一開始,忽視剩餘的部分可能會讓人感到恐懼,但實際上用戶也無法理解太多功能,最常使用的功能最多三個左右。
如果能養成「選擇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習慣,即使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至少也能快速完成最關鍵的工作。如此一來,你會意外地發現原本認為「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不做也沒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選擇只做一件事情」的方式,但是如果重複這個步驟三次,就能選擇出三件事。最重要的是,在十件事情中只做一到三件事絕對不是壞事,你將能親身體會到這樣做更有「價值」。
2. 透過固定時間,盡可能增加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抱持著「無論什麼都應該做」的心態,往往會拖延工作時間。我觀察國外的團隊成員,他們不是用「應該完成的任務」來計算工作時間,而是固定工作時間,限制自己在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升行動價值。
例如,我和蘿契開會時,即使心裡覺得「這個是問題,那個也是問題」,但我不會延長時間,而是在這段時間內,專注從我能完成的事情中獲得最大價值,將想法切換到「今天只做這兩件事」的思維。
因為時間是最大的限制,所以需要專注於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做出最大的成果。如果你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要在明天報告的話,你應該會放棄那些做不到的東西,並迅速捨棄部分事物吧。沒有時間製作漂亮的文件時,我們就會減少「要做的事情」的數量,並做出決定,以便及時傳達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開始你可能會因為「還不夠完美」而感到害怕,但通常那些「遭到遺漏的東西」都不太重要,重要的部分則可以從他人獲得反饋,所以不要害怕,迅速執行就對了。
3. 停止「準備」和「帶工作回家」,當場解決問題
在日本,只要一開會,就必須事前準備,結束後還要寫會議紀錄,討論各種問題。
然而,我觀察國際團隊發現,他們總是能在「會議現場」完成討論。雖然會議有大致的議程,但他們完全不會花費時間去準備會議。紀錄也會使用筆記軟體OneNote 當場共享會議紀錄。如果是演示會議,他們不會說「我稍後再修改」,而是當場修改資料。如此一來,就不會占用會議結束的工作時間,還可以在會議期間內共享必要的事情。而且,會後也很少有「作業」或「需帶回檢討」的工作。
必要的「決策」盡可能在會議當場決定。
也就是說,訓練自己「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項」,工作就會變得非常有效率。
我在擔任顧問時,Sonic Garden創辦人倉貫義人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我永生難忘:
「牛尾先生,請不要準備會議,那是在浪費時間,重點是讓會議的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和倉貫先生開會總是很有效率,當場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會前會後都不需要額外花費時間。這樣簡潔的會議風格,產生了豐富的工作價值。
如果不知道一開始需要做多少準備,不如嘗試著在「不做準備」情況下,測試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然後,盡量在「會議時間內」完成所有事物,你應該會驚訝地發現自己「能做到」的程度比預期得更多。
如果發現無法完成,有可能是你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花費太多精力,需要練習盡可能地刪減日常的工作中不必要的事情。
4. 減少要做的事情
微軟開發團隊有一個叫做「短期衝刺規畫」(Sprint Planning)的定期會議,成員必須和經理一起整理兩週內要執行的任務。在日本,進度會議是匯報哪些工作已經完成、哪些工作進度落後,經理不會刪除預定的任務,而是考慮如何增加更多的人力來完成工作。
而在微軟,經理會主動說:「這個任務不太重要,沒有必要在兩週內完成」然後簡單地從工作範圍(預定的功能)中刪除。大家的工作會逐漸減少,有些任務可能從此不再執行。經理會十分用心地讓大家聚焦在絕對重要的任務上。
畢竟,實際上做不到的事情,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在工作中不斷決定「要放棄什麼」。計畫本來就只是初步的預測,不一定是正確答案,過程中一定會發生無法預測的事情,優先順序也會不斷變化。最重要的是,工作的重點不是「做了多少」?而是「你做的工作帶給公司多大的影響」。
想在短時間內付諸實踐上述四點可能並不容易,在經驗值不足的情況下,你可能無法掌握平衡之道。但是,只要你有意識地實踐Be Lazy的思維模式,就能熟能生巧,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工作價值。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高效偷懶:『世界一流工程師』都在用的AI時代思考法》,野人出版
作者:牛尾剛
譯者:陳聖傑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美國微軟Microsoft高級軟體工程師教你
Be Lazy 只做最重要的事→→讓工作更輕鬆
Fail Fast 正確犯錯→→更早下班!
找出工作中20%的核心任務,
花更少的時間,解決80%的問題!
先思考,再行動,選對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微軟Azure Functions雲端團隊「成為AI時代高薪人才的思考方法」!
重點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的工作帶給公司多大影響力」
進不了矽谷夢幻科技公司,也能學習高薪工程師的高效工作術!
作者現任美國微軟高級軟體工程師,身居全球一流雲端團隊的重要角色,但他其實曾經是三流的工程師,不僅笨拙、記憶力差,還診斷出成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轉職到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路上挫折不斷。
因此,他不斷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完成自己不擅長的事」,並奇蹟地在44歲進入微軟!不僅獲得更高的年薪,也過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從小在日本長大,沒有接受國外教育,在本書中,他用亞洲人的視角,學習、模仿美國同事的思維模式,寫出了自己在超大型雲端開發前線學到的超高效工作法!
其中,最讓作者印象深刻的兩大工作原則:「Be Lazy」(偷懶的智慧!)、「Fail Fast」(快速失敗,找對方向!)更是180度扭轉了他的工作哲學;透過傳達這些新的思維,他已幫助眾多讀者更接近自己的夢想!
你是否也困擾於……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反覆發生,沒有徹底解決?
→為什麼老闆&主管總是對我的報告不耐煩?
→為什麼升遷速度那麼慢?
→世界級的企業和人才,具備哪些了不起的思考方式和高效工作法?
→我的工作能力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翻轉工作思維▶工作效率X3、休息時間X3
X普通上班族:如果有100個任務,就做完100個任務。
✓超高效工程師:只做20個核心任務,剩下的80個不做,明白「20%的工作能創作80%價值」。
X普通上班族:出問題時「盲目試錯」,一一檢查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
✓超高效工程師:「先建立假設→再試錯」,在三次以內找到問題點。
X普通上班族:工作能夠「被AI取代」。
✓超高效工程師:運用AI「創造新的事物」。
X普通上班族:視多工為「高效的工作法」。
✓超高效工程師:視多工為「生產力的殺手」。
X普通上班族:「害怕失敗」,做完所有細節才敢推出服務或成果,結果發現不符合市場需求。
✓超高效工程師:「對失敗不陌生」,崇尚『敏捷式開發』➡快速驗證、快速失敗,快速摸清市場需求。
X普通上班族:「大概懂了就可以」,結果每次做一樣的事情,都要花時間重新研究做法。
✓超高效工程師:「花時間理解原理和細節」,學會就能快速應用。
X普通上班族:「憑感覺」判斷問題。
✓超高效工程師:「憑事實+數據」判斷問題。
X普通上班族:重點放在「投入更多時間和努力」,一直在加班。
✓超高效工程師:重點放在「提升產出和生產力」,只投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最低限度努力。
X普通上班族:開會完還「把一大堆問題帶回座位」。
✓超高效工程師:「不把工作帶回座位」,在會議現場解決問題。
X普通上班族: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耗費大量時間來回溝通。
✓超高效工程師:從「提問者的角度」解決問題,迅速釐清問題重點。
……超過50個「高效掌握工作與人生」的最強技能!超容易執行!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