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類問題,你都可以建立一個應對系統,用系統的方式解決。本書藉由豐富的日常案例,帶領你破除常見的思維盲點,分析「工作」「學習」「做事」「情感」和「社會」五大系統中的常見問題。


文:萬維鋼

灰度認知和黑白決策
「灰度認知,黑白決策」是最近流行的一句話,我最早是聽羅振宇說的,也不知發明人是誰。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我們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有很多灰色地帶,所以我們必須有灰度認知。可是,如果要做事的話,卻不能是灰色的。

比如,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的機率是四○%,那意思就是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這就是灰度認知。可是在行動上,你要麼帶傘,要麼不帶傘,你不可能帶一把四○%的傘,這就是黑白決策。

其實這個說法以前就有。毛澤東曾稱讚鄧小平:「思圓行方,既有原則性,又有高度的靈活性。」

「思圓行方」,思維是圓的,行動是方的,這不就是灰度認知、黑白決策嗎?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才可以託付大事。那到底怎麼思圓行方,怎麼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呢?這裡面有邏輯。

在講靈活性之前,你得先學會原則性。並不是所有認知都是灰度的。

為什麼要講原則
世界上有的人講原則,有的人沒原則,他們的人格高度有雲泥之別。講原則過了頭,可能有缺點,比如做事太過死板,有點迂腐,甚至有點「愣」;但是不講原則,就沒有優點。

講原則,你才能講邏輯,你才是講理的,你說的話才值得聽,你的行為才是可預期的,別人才會和你合作。如果一個人沒原則,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那就絕對不能讓他承擔任何重要責任,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講原則,最符合邏輯的做法,是效法數學。數學講「公理」,也就是無須證明的事實,是邏輯推導的起點。比如歐幾里得,就是從五條最基本的公理出發,推導出整個平面幾何學。數學家鄭樂雋認為人生原則也應該構成一個合理的邏輯體系,最好能從幾條基本原則出發,推導出整個行動指南。

怎麼找到自己的原則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地追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認為?一直追問到沒有為什麼、我就相信這個為止——那就是你的原則。

比如說,有的人認為政府應該透過社會福利專案,救助窮苦人;有的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立自強,別指望別人。那你要問,你為什麼這麼認為呢?如果一個人的回答是:政府本來就應該這麼幹,我就這麼認為。那層次就有點低了。

高水準的回答得像這樣:人不是孤立的動物,人與人之間充滿了聯繫。窮苦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僅僅對他們自己有好處,他的親友、他周圍的人都會受益,整個社會環境變好了,對繳稅的人也有好處。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這個答案提供了一個更底層的邏輯,一個更基本的原則。我們現在特別愛說「底層邏輯」「第一原理」這些詞,其實就是在追問你這套邏輯體系的公理是什麼——也就是你的原則。

兩個講原則的人哪怕有矛盾,也可以談,講一講各自相信什麼,也許就能在某一層原則上達成共識。你是國民黨,我是共產黨,咱倆政治理念不同,但是抗日救國你得贊成吧?那現在我的部隊是去打日本人的,你怎麼就不能給個方便呢?這就叫求同存異。

效法數學的精神,原則應該是分層的,越深層的原則越少、越簡單、越不容違反。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把什麼東西都當作原則,只知道說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不知道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那其實只剩下任性。

從最底層的幾個原則出發,隨時審視和判斷自己的決策,你的行事就會非常篤定。別人看你特別靠譜,你自己看自己也有一種榮譽感。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能不能用原則指導我們的一切行為,讓每一個決策都那麼有邏輯呢?答案是不能。

灰度認知
所謂灰度認知,就是真實世界有些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邏輯。我要保持健康,所以我重視食品安全,所以我不吃過期的食物,這很符合邏輯。如果有一瓶牛奶,上頭寫著三月二十六日過期,而現在是三月二十五日深夜,我為了不浪費,是不是應該趁零點還沒到,趕緊喝掉呢?

過期時間不可能是精確科學的。牛奶的性質不會在半夜十一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到零點這一秒鐘之內發生急劇變化。實在不想浪費的話,等到明天早上再喝也沒什麼大問題。世界是有灰度的。

再比如你決心戒酒。今天是中學畢業三十週年聚會,三十年沒見的老師說要跟你喝一杯,你能不喝嗎?酒喝多了有害,但是不喝與喝多之間,存在灰度。哪怕從純邏輯來講,這裡面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

鄭樂雋舉了一個美好的例子,是珍.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的一個情節。伊莉莎白問達西先生是什麼時候愛上她的,達西先生回答說:「我不知道是在哪一個時刻、哪一個地點,或者是你的哪一個形象、哪一句話讓我愛上你。那是在很長時間之前,在我意識到愛上你之前,我就已經愛上你了。」

你看,愛上一個人也不是非黑即白,從完全沒愛到確定愛上,是一個連續過渡的過程。這種灰色地帶特別不好決策。

比如你為了減肥,決心要少吃餅乾,但是你真的喜歡吃餅乾。你想,只吃一小口餅乾,難道還能影響減肥大業嗎?肯定不會。那再吃一口呢?應該也沒事。符合邏輯的結論是,不管今天你已經吃了多少餅乾,再多吃一小口也不會有本質上的區別。那你到底應該吃幾口呢?

再比如,前一段時間熱議的「Me Too」話題。到底什麼行為構成性騷擾?握手肯定沒事,那碰一下肩膀算不算呢?

要畫線,邏輯上不支援絕對的畫線。不畫線,就有了得寸進尺的機會。吃一小口餅乾沒事,再吃一小口也沒事,吃著吃著你就胖了。如果握個手沒事,碰一下肩膀也沒事,最後你可能就被性騷擾了。那這條線到底應該怎麼畫呢?

黑白決策

所謂黑白決策,就是哪怕不符合邏輯,也要畫線。考大學有錄取分數線,六百七十九分就能上清華,六百七十八分就不能。兩個同學只差一分,這一分之差完全可以用偶然來解釋,也許六百七十八分那個同學平時的水準更高。這不符合邏輯,但是沒辦法,大學只能錄取這麼多人,就只能有這麼一條線。

而像吃餅乾、喝酒、性騷擾這些事情,並沒有嚴格的外界要求,都是自己對自己的約束,這怎麼辦呢?這個關鍵思想叫作「緩衝區」。你畫線要預留緩衝區,如圖6-2所示。

左邊是白,右邊是黑,中間是灰。你的線要畫在非常靠左的位置,過線之後的很大一塊灰色區域仍然是比較白的——那塊區域就是緩衝區。過了緩衝區,灰色才變得比較黑。

把線畫在這裡,有了緩衝區,你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哪怕稍微越線一點,你仍然是安全的。你的堅持、你的原則、你的紀律,應該在緩衝區之外。

比如吃餅乾,如果每天吃三塊太多了,吃兩塊在模稜兩可之間,那你就應該規定自己每天吃一塊。吃一塊餅乾是絕對安全的,偶爾越線其實問題不大,但這條線的存在會讓你在越線的時候感到很內疚。

再比如職場性騷擾,我們可以這麼畫線,除了女方主動握手之外,男女之間應該沒有任何身體接觸。這條線有點嚴厲,但是非常安全。輕微的越線行為,不會給女性帶來巨大的傷害,但是能給男性帶來很大的警醒。

其實,商家在設定食品過期時間的時候,就已經留了一定的緩衝區。寧可過分安全,也不能有一點危險。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應該過分在意過期時間。

這就是黑白決策。黑白決策保證了原則性。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就比較高級了,來說說「靈活性」。

原則性和靈活性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靈活性,畫了線就寸土不讓,那似乎也不能叫灰度認知、黑白決策,因為這跟黑白認知、黑白決策沒有區別。

孔子有句話:「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我理解的意思是,如果做不到中庸的話,那狂、狷這兩種人才也還行——而這個「狷」,這個「有所不為」,就是原則性特別強的人。但是,我們從孔子這段話也能看出來,原則性特別強,並不是最高級的人才。中行,也就是中庸,才是最高級人才。

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堅持原則,那其實是把中庸和「狷」給混淆了。以我之見,中庸的意思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高度的靈活性」。簡單地說,中庸,就是有灰度認知,就是在原則的基礎上,可以討價還價。

比如我認為應該增加社會福利,你認為應該避免濫發福利。表面上看來,咱倆針鋒相對,但是坐下來談之後,我發現雖然你反對濫發福利,但其實也贊同提供一部分福利——最起碼,如果士兵在戰場上受傷、殘疾了,國家不能不管吧?

這麼說來,咱倆的分歧就不是本質的問題,而是怎麼把握「度」的問題。這個度,就是你和我之間灰色區域中的某一條線。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有了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就不至於勢同水火。

明朝的基本國策是絕對不跟外族侵略者妥協,什麼和親、割地,絕對沒有。成祖朱棣把首都放在北京,直面北方威脅,天子守國門,就是明確不妥協這條線。但是請注意,當初的人畫這條線,未嘗沒有設定緩衝區的意思——就算北京遭到重大威脅,至少南方大好江山還在。這是灰度認知之下的黑白決策。可是到了朱由檢這一代,就只剩下黑白決策,灰度認知已經沒有了。和談不能提,撤退不能議,一點靈活性都沒有。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有原則,但為了更高的原則,可以跟你討價還價,那仍然是有原則。首都放北京,這就是有原則。那跟沒原則的區別在哪呢?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的確不好把握。這裡面沒有統一的演算法,只能自己斟酌,要不怎麼說中庸那麼難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佛畏系統: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先覺出版

作者:萬維鋼

momo網路書店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精英日課」重磅講者 萬維鋼 年度力作!

決定成功的,不是做事方法,不是個人才幹,
而是你的思維體系!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掌握系統思維,從更高層次思考日常問題;
告别低效努力,建立專屬於你的長勝機制!

用系統思維,全面提升你的决策力!

  • 哪些機會要等,哪些機會要追?
  • 哪些風險可控,哪些風險別碰?
  • 哪些事情須孤注一擲,哪些事情要及時停損?
  • 哪些歷史經驗可借鑑,哪些歷史經驗要推翻?
  • 哪些時刻要活在當下,哪些時刻要展望未來?

如果你也經常遇到這樣的難題,你需要「系統思維」幫助你提升決策力。
養成系統思維,可以讓我們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科學決策,增強我們處變不驚、運籌帷幄的能力。

「系統」是一個整體、一個組織、一個框架。
「系統思維」是在洞察了每件事背後的因果邏輯之後,所找到的更高層次原則。

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類問題,你都可以建立一個應對系統,用系統的方式解決。本書藉由豐富的日常案例,帶領你破除常見的思維盲點,分析「工作」「學習」「做事」「情感」和「社會」五大系統中的常見問題。

比如,如何提高獲得運氣的機率,什麼是職場晉升的法門,爆款產品的成功因素是什麼,怎樣不被日常小事壓垮,什麼是幸福婚姻的密碼,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把握機遇、管控風險,如何權衡利弊做出科學決策等等。

讀完這本書,你會站在宏觀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大小事,面對複雜和不確定的情況,都能看清局面,科學判斷!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