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洪震宇在多年的記者採訪、顧問訪談工作中,累積了豐富的提問實務,加上長期講授提問主題課程,他針對一般人對於「問問題」的弱點、痛點、和盲點,整理出一套精準提問的系統性思維,引導我們培養同時間思考與表達的綜合能力。


文:洪震宇

我曾經接到一個訪談邀約。這是一位在職進修的澎湖高中老師,為了撰寫碩士論文,必須訪談來澎湖觀光的消費者,由於疫情的影響,澎湖幾乎沒有觀光客,指導教授建議他改以電話訪談「地方創生」專家。經過推薦,這位研究生希望訪談我,我請他先給我訪談提綱,才能做好受訪準備。

我收到訪談大綱、細看內容後,卻不知該如何回答。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請大家一起思考訪綱上的這七個問題:

訪綱1.0版
  1. 請問您對「海洋文化」的認知?
  2. 您透過「海洋文化」來推動「地方創生」的看法?
  3. 您對青年返鄉(澎湖)從事海洋事業的看法?
  4. 您認為如何吸引青年返鄉從事海洋文化創生工作?
  5. 魚乾、海菜產業是否能代表「海洋文化」成為創生之在地產業?
  6. 成為調味粉之可行性及發展策略?

我由這七個問題,猜測他關心的主題,可能是想找到澎湖的海洋文化內涵,並透過青年返鄉創業來帶動地方創生,但是他的提問過於空泛,讓人難以聚焦回答。請大家看看我提出的疑問:

解析
  1. 什麼是海洋文化?由於沒有定義與前提,會泛泛而論,造成不易對話。因為台灣海峽這端的台灣西部海洋文化,就跟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文化截然不同,北台灣與南台灣的海洋文化也不一樣,很難一概而論。
  2. 從海洋文化突然跳到地方創生,彼此的關聯不清楚,第一題已讓受訪者有認知不清的問題,第二題更廣泛,更難有清楚的看法。
  3. 海洋事業又是一個大問題,什麼是海洋事業,需要舉例說明。例如是養殖、娛樂?生鮮物流、電商?還是具有澎湖海洋文化特色的創生事業?
  4. 此題又多了海洋文化創生的名詞,就更需要說清楚意涵為何?否則又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應該先問海洋文化創生要帶來什麼改變,接著為什麼青年需要返鄉從事海洋文化創生?這跟既有的觀光產業有何差異?才能導入這個提問。
  5. 從一個很廣泛宏觀的海洋文化創生,突然進入非常具體的魚乾與海菜產業,但是受訪者可能不知道這是什麼產業,有何獨特性,就要馬上回答是或否,具有難度。
  6. 發展策略也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是對在地產業?是從事B2C或B2C?供應商、品牌商還是加工廠?因為前面五個問題都很不易回答,切入這個問題就更難回答了。
  7. 這個問題比魚乾、海菜產業更細,是什麼調味粉?要用在哪裡?沒有說明狀況,更不知如何回答。

以上是我用反問的方式來回應提問者,嘗試把每個問題再聚焦清楚一點,請他先把問題描述清楚,這樣他才知道問題的重點是什麼。

我們如果不理解問題,就無法回答問題。我在提問課上,擔任企業顧問,以及跟不同人訪談時,經常會用反問的方式,協助他人重新整理問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標。

但是大多數的人面對空泛的提問,不是實問虛答,就是答非所問,或是答不出來。

問題、難題、問題意識
我推敲這位研究生接到老師建議的論文題目後,沒有進行深度思索,只是照著題目進行。然而,如果沒有一個「問題意識」幫忙提綱挈領,每個問題就會過於發散,甚至連提問者自己都不太清楚問題的焦點何在。

「問題意識」(Problematic)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研究論文上,每個指導教授都會問研究者:「你的問題意識是什麼?」但問題意識不光是學術研究、哲學思辨獨有,研究各種社會現象議題,或是寫作、寫報告、開會、探索與發展各種創意方案,甚至是教學活動,與深度了解他人,我認為都需要具備問題意識,才能讓後續的提問更深入完整。

問題意識就是要先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需要有一個清楚的問題前提、源頭、立基點,或是出發點,將想探索、解決的主要問題設定好,後續的問題才能扣緊這個出發點,往下延伸開展相關問題。

有了好的問題意識,才能找到對的問題,讓後續的提問聚焦且有效。

深究問題意識之前,我們先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問題意涵。一個是難題(problem),另一個是日常應用的問題(question)。難題的出現,是我們對某一個現象、行為舉動、事件,設定了目標或是懷有期望,但是遇上了阻礙挑戰,就變成不易解決的難題。

因為進展不順,我們需要解決方案(solution)來因應難題;此時就有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探討與提問的問題,這些令人想知道、了解的問題,就需要有解答(answer)。

比方午餐要吃什麼?這就屬於問題。但如果我們沒帶錢、或是想吃的餐廳距離太遠、甚至需要十人才能預定,卻還是想吃那家餐廳,這時就出現需要解決的難題。

要解決各種不易解決的難題,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意識,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需要進行各種方案的思考與探問。

因此,問題意識屬於提問系統的頂層與源頭。就像是串起一大串肉粽的肉粽頭,問題找對了,就能牽引出一連串相關問題,繼而找到對的答案,有效解決問題。(參考圖3-1)

圖3-1:問題意識、難題、問題的關係

要建立問題意識,就需要先界定最重要的問題,探究問題背後的問題,先有整體觀,才能由上而下帶起後續較細密的提問。

問題意識來自主動思考
問題意識來自於有意識地思考問題。許多人可能從未想過自己表達時的「問題意識」是什麼,因為過往的教育都是給既定的問題,也有標準答案,在過程中並不太需要探索與提問。這也造成大部分的人不敢問問題、沒有任何問題,甚至不會問問題。

設定問題與提問能力的關鍵,並不是提問技巧,而是問題意識。而一般人問題意識不足的原因,在於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問題意識不足,就會發生本章開頭舉例的訪綱,其中海洋文化、地方創生、海洋事業等關鍵字齊飛,卻把表面的現象跟問題弄混。提問者若想找出澎湖的海洋文化、地方創生與青年返鄉等主題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弄清楚澎湖目前的觀光與產業發展的現象是什麼,賦予現象意義,繼而思索這個現象會引發什麼問題。

圖3-2:問題意識、難題、問題的關係(以澎湖觀光為例)


比方說澎湖觀光是否都過度集中在夏天,而且都是遊覽風景,沒有放入更多澎湖在地文化的內涵,造成觀光客只來澎湖玩水、看風景、拍照打卡,對於澎湖的印象不夠深入,導致觀光產業過度淺層的「現象」,這個現象是否造成澎湖產業都是低價狀況,產業發展過於狹小且單一?

如果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就要再去思考,要如何擴大澎湖的經濟產業鏈?研究者必須對這個現象有深入的認識與思考,找到現象(澎湖觀光事業太淺碟與單一化,加上人潮過多且集中在夏季,旅行沒品質、產業發展不均衡)與期待(具有澎湖在地特色、能永續經營的事業)之間的落差,才能夠產生一連串的問題;當研究者有意識地聚焦問題之後,就能成為有待解決的難題。如果這是目前澎湖遇到產業無法多樣化與升級的難題,就成為本研究的問題意識。(見圖3-2)

目前構思中的地方創生,也就是在這個問題意識引導下,提出的解決方案之一。研究者要去思考,在產業失衡的現況中,如何讓更多澎湖青年返鄉創業,透過發展深度體驗的風土經濟,來凸顯澎湖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的風土人文特色。

在這個問題意識之下,研究者就能開展更清楚的提問內容,來請教各方專家意見,研擬更具體可行的方案,嘗試解決上述澎湖觀光產業的難題。

好的問題意識,不僅是調查採訪時可派上用場,更可以延伸到各種溝通的面向。當你建立了問題意識,你就能提出為什麼這個知識、這個議題很重要,說明自己重視與關心的理由,透過對外傳達,來引發他人關心。因此,能夠建立問題意識,不僅能產生創意構想,提出好企劃,更能讓你的提案和簡報具備吸引力與說服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精準提問:找到問題解方,培養創意思維、發揮專業影響力的16個提問心法》,漫遊者文化出版

作者:洪震宇

momo網路書店
Readmoo讀墨電子書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好提問不只是問一個「好」問題!
融合「觀點」與「情緒」的提問模式,
打造好的對話溝通、團隊領導、跨界創新

暢銷書《精準寫作》作者、金鼎獎得主洪震宇最新作品
十年企業培訓、授課精華完整公開

我們習慣接受問題、找出答案與解決方案,
卻不知道如何主動提問,甚至去思考問題的其他可能……
從職場、非營利組織到學校,我們都需要提問的思維模式
來挖掘真正的問題,找到真正的解方……

洪震宇在多年的記者採訪、顧問訪談工作中,累積了豐富的提問實務,加上長期講授提問主題課程,他針對一般人對於「問問題」的弱點、痛點、和盲點,整理出一套精準提問的系統性思維,以優質對話四循環:提問(Ask)、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覺察(Awareness)、回應(Response),引導我們培養同時間思考與表達的綜合能力。

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獲得更好的答案。洪震宇歸納整理出的16個提問心法,不僅是理性思考的觀念與技巧,更取法薩提爾的諮商溝通理論,要透過冰山模式的提問重點,一併考量他人的情緒反應。如此,我們才能用提問掌握溝通過程的動態,進而去捕捉更多訊息、故事與想法,達成跨界合作。

獨家歸納最全面的提問思考步驟、最實用的技巧

  • 釐清你的問題意識:許多人傻傻分不清自己提出的是「問題」、還是「現象」?。有了清楚的問題意識,後續的提問才會聚焦、有效。
  • 運用5W1H和視野/視角/視點去思索問題:找出人事時地物,編輯一張視角寬廣的大網,再透過遠中近等不同觀點來提問。
  • 提問力的四技巧:妥善運用承轉力、正向提問力、重點力、追問力,讓對話循序漸近地,在溝通過程建立信任,也能收集更重要的訊息。
  • 用好問題的三原則檢視問題:三S要素、拆解大問題變成小問題,問題要由淺而深。

打破傳統的提問觀念

  • 聆聽比提問更重要:提問是在跟他人的互動中探索新想法,提問人只是綠葉。
  • 先想要得到什麼回答再提問:要從目的和未來回推,才能設計出對的問題。
  • 不是光靠一個問題就能得到答案:好問題是一連串的問題組合,必須逐步地引導、追問。
  • 不是自己問了問題,對方就需要回答:一開始沒有建立連結互信,再好的問題、再好的提問力也沒用。要把提問包裝成一個禮物,讓對方樂於回應與思考。
  • 要有效提問,就必須瞭解他人情緒:正視對方的期待和渴望,才能達成深入的理解和可能的改變。

活用提問、達成跨界合作的藝術

本書涵蓋五種專業領域的提問力應用,包括:

  • 創業者和高階主管透過提問力進行跨領域對話
  • 中階主管透過提問力帶領團隊
  • 專業型服務(醫護社工、知識導向工作者或專家)透過提問力瞭解顧客需求
  • 教師透過提問力帶動學生主動思考
  • 研究者與主持人透過提問力挖掘好故事

從職場、非營利組織、到學校,我們都需要透過好問題建立有意義的對話、帶動改變的力量。讓我們善用精準提問的心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度發現、理解與學習,成為創新者、學習者與行動者。

本書特色

  1. 打破傳統教育下被動思考的習慣:以系統性的方法步驟,引導讀者建立同時運用提問、聆聽、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2. 具體演示好提問:全書舉出多個不同情境的案例,清楚點評問題內容,書末更設計提問練習,讓讀者一邊閱讀一般演練。
  3. 強調各專業領域的應用:從企業創新、組織領導、專業服務、教學、訪談,都有具體的個案和方法,讓不同領域的工作者都可以加以應用。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