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很多現行的培訓為了讓課程體驗更有趣會加插很多遊戲的元素,但遊戲和實際教學的比重很容易失衡,因忽略了培訓的真正目的導致訓練效果必能立竿見影地提升其知識或技能。



文:Kristie @樹洞特約作者

坊間員工培訓和方式千百種,到底哪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團隊?雖然每個團隊的組成、文化、工種都不盡相同,有效的培訓課程應能為所有受眾帶來持續的個人和團隊成長,並透過提升團隊精神及士氣為企業帶來實際利益。以下是這類員工培訓應具備的三大特質,逐一擊破三大培訓課程的常見盲點:

員工培訓帶來個人化的學習和事業發展

第一,捨棄罐頭培訓課程。香港的教育制度常被人詬病是填鴨式教育,意即教育方式不著重個人特質或只依賴一套固有的框架去勉強為學生灌輸同一套的知識、價值觀或技巧,變相扼殺了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天賦。將這個理念套用到培訓課程之上,就是無論今天的目標群體是前線員工、中層人員還是高級管理層,都是套用同一種培訓方式,就像操作機器一樣。這種培訓方式固然方便快捷,卻忽略了不同階段或職位需要的技巧和能力可以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初次擔當中級管理層位置的年輕經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從個人貢獻者變成團隊領導者,這個身分和責任的轉變需要的可能是領導力訓練,而一些前線服務業員工會更適合接受與客戶互動相關的培訓。

即使是同一種技巧,隨著受眾的不同也可以差天共地。例如,同樣是關於有效溝通的培訓,主管或經理的培訓會比較側重於向上司匯報工作和與下屬的相處之道(managing up and down),而前線員工更側重於理解客戶的真實需要,與客戶溝通時協助解難並簡而精地傳達特定訊息。好的培訓課程要能準確地了解目標群體的特點,並輔以心理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和理論來了解員工的心理及行為,從根源提升員工表現。

在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機會比比皆是。例如有些公司有很嚴厲的賞罰制度,員工自然因害怕受罰而不敢作創新的改變,小心翼翼的氛圍也會讓員工士氣低迷。心理學告訴我們改善這個現象最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是讓員工知道公司不會因為微小的錯誤而懲罰他們,反而鼓勵勇於踏出舒適圈、創新求變的想法。這種不怕嘗試和犯錯是一個有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工作環境,透過認可和讚揚僱員工作表現和成果帶來激勵士氣、提升工作動力的效果(Delizonna, 2017)。

根據心理學制定出能真正幫助受眾的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內容(而非只用罐頭課程純粹新瓶裝舊酒)讓培訓變得更個人化,有利於員工的個人事業發展之餘也可以讓企業從中得益。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員工能切身感受到培訓內容與自己事業的關聯性,參加培訓時更踴躍之餘也會尤其投入學習並應用在實際的工作上,達致更好的成本效益。

shutterstock_640286563

加強員工培訓能提升整體工作效能、效率

第二,以人為本,透過個人發展提升團隊工作效能。上一個特點提到個人成長應該是培訓課程的其中一個要點,除了個人工作表現外,好的培訓課程能提升員工對自己的洞察力(insights)和發掘被埋藏的長處。

當員工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擅長的範疇有了更深的認識,自然地會在工作上產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可以讓他們更了解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對集體目標(collective goal)的價值和貢獻,從而建立自我身分(self-identity)和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這份歸屬感自然而然影響著他們在團隊裡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感(job satisfaction),當團隊中大家都有這份被接納和賞識的感受,無形中也在不停鞏固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建構心理安全感。在談及團隊精神時我們往往只集中在「團隊」二字,但團隊背後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所以適度地讚賞和發掘員工的個人價值對團體以致企業的發展也是百利無害。由這個切入點出發,當團隊的工作效能和效率提高,自然會帶來更大的利潤。

可持續的進步帶來實際利益

最後,透過培訓為員工帶來持續的個人發展,為企業帶來實質利益。很多現行的培訓為了讓課程體驗更有趣會加插很多遊戲的元素,但遊戲和實際教學的比重很容易失衡,因忽略了培訓的真正目的導致訓練效果必能立竿見影地提升其知識或技能。在這方面,上述提及有關個人發展的軟技巧如有效溝通、領導力等能帶來持續進步。員工能一直學以致用,把發掘到的個人特質轉化為工作上的特有優勢,並通過持續的應用不斷進步、建立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歸屬感,讓員工自身和企業達到雙贏局面。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