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人停止編故事的時候,會有與恐懼正面交鋒的風險。然而,編故事會讓我們做不了真正的自己,也會反過來阻擋我們愛的人、我們努力要保護的人,使他們無法認識、信賴和看到真正的我們。



文:傑瑞・科隆納(Jerry Colonna)

我們公司有一次在科羅拉多州舉辦新訓營。第一天晚上,夜空靛藍,白楊樹閃著金黃色光芒,我們圍成一圈,營造出這是一個共同體的安全感,接下來這幾天,我們都會聚在一起,靜靜站著,啟動「記起自己是誰」的程序,而「自己是誰」其實也是每個人生選擇的背後源頭。

我凝視著每一位學員的眼睛,對他們說:「從現在開始別再胡扯了,不必再編故事,也不用再說謊。」我說話時可以感覺到學員的身體為之緊繃,害怕地瑟縮了一下,但他們馬上就發現我是認真的,於是不再掙扎而放鬆起來。「別再助長你自以為已經破除一切,把事情全都想通的妄想。」我在室內踱著步,就像我極為崇拜的那些牧師一樣。「別再這麼做了⋯⋯因為你腦袋裡那個耳語會因此得到養分,不斷地告訴你,你是冒牌貨。」

隔天早上,大家再度碰面,圍成一個圈,然後我們把彼此素昧平生,來營隊前並不認識的學員兩兩一組,請他們結伴去散步,並且要求每一對夥伴都要互相討論這個問題:「我希望同事知道我哪方面的事情?」

每一對夥伴出去散步後回來,都變得更覺醒、更有生氣,這都是因為雙方建立了連結所激發出來的結果。我們請大家圍成一圈,再由各個學員跟大家分享夥伴的故事。有一位學員把手肘撐在膝蓋上穩住自己,他先深呼吸,然後將散步時夥伴告訴他的故事娓娓道來。他的夥伴是一名年輕女性,前晚就一副多疑又充滿防備的模樣:「我希望一起工作的同仁,還有那些考慮投資我公司的投資人知道⋯⋯我得了罕見的血癌,如果接下來半年的療程失敗,我就活不過今年了。」

在場的人聽了都倒抽一口氣。

這個原本只有她丈夫和一些親近朋友才知道的祕密,現在被大聲披露出來,她的戰士之心也隨之破開。她守口如瓶是為了保護同仁,一方面也是因為害怕投資人不願意投資一個快死的女人所開的公司。她背負著沉重的祕密,為的就是讓每一個相信她的人,每一個為了幫她實現開公司的夢想而犧牲很多的人,不必承擔公司得不到下一輪融資的風險。

在大家圍坐的圓圈裡,她開始感受到,當她在一個可靠、真實、害怕又重感情的成人之位──也就是她現在的自己──就座時,轉變出現了。

她哭著補了一句話:「我本來以為又是來參加一個無聊的領導力工作坊。」大家聽了爆笑出聲,為悲傷與憂懼的氣氛增添了一抹歡笑。

人靜靜站著的時候,會有記起自己是誰的風險。人停止編故事的時候,會有與恐懼正面交鋒的風險;這裡的恐懼指的便是追逐了我們一輩子的魔鬼。當人停止胡扯,也就是我們不再假裝自己已經擊垮那些事情、不再假裝自己已經全部想通的時候,就會有被身上所背負的現實壓垮的風險,而我們深信唯有把這些重擔埋藏起來,才能確保自己和所愛之人的安全、溫飽和幸福。

然而編故事會讓我們做不了真正的自己,也會反過來阻擋我們愛的人、我們努力要保護的人,使他們無法認識、信賴和看到真正的我們。我懂那種想被看見的心願,我懂那種想要展露自己好讓世人看見的渴望。

我和兒子麥克喜歡看電影,那是我們共同愛做的事情之一。幾年前的某一晚,我們倆去看電影,麥克很興奮我也要去看這部電影,因為他已經讀過電影原著,迫不及待要跟我分享內容。

隨著電影開演,我感覺內容是在講一個和麥克年紀相仿的男孩「轉大人」的成長故事。我其實還滿喜歡那些可以預期之後會怎麼發展的情節,於是我就舒舒服服地欣賞電影,一邊沉浸在我覺得主角有些地方跟麥克還真像(還有那些跟他截然不同的地方)的想法裡。但沒想到,故事情節在電影最後幾分鐘出現很大的轉折。突然間,整個劇情述說的不再是像我兒子那樣的男孩,反倒比較像我小時候的故事。簡單來講,電影螢幕上所演的並不是麥克的人生,而是我的人生。

我一陣恐慌,沒辦法呼吸。電影劇情把我扔回孩提時期,讓我再一次經歷那些我千方百計想從意識中抹除的事情。眼淚從我臉上滑了下來。

電影結束後,燈光亮起,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巡視一排排的座位,收拾觀眾丟棄的爆米花桶,我呆若木雞地坐在位子上哭泣,麥克陪在我身旁。

最後我總算恢復過來,可以移動身體,我們相偕走出電影院,上了車。關上車門後,車子裡面的幽暗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我又哭了一會兒。然後麥克開口說了一句話,雖然他年紀輕輕,但那句話卻蘊藏著很深的智慧。

他說:「爸爸,你倒不如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因為你不說的話,我會自己亂編,這對我來說也不是好事。」

麥克用這種方式刺激我:爸爸,你還不如記起來,不如盡情展現你現在的樣子;你倒不如告訴我你是誰,否則我會亂編故事,而那些故事又會卡在我倆之間,讓我們很難親近彼此。

其實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這個祕密也是我希望我愛的人知道的事情之一。

「真心」(authentic)是個被濫用的詞彙,甚至會給人毫無意義之感。也因此我認為用「破開心房的戰士」這個有點拗口的詞會更好,因為這樣的形容用語內嵌著創造真實的動作。不過,此用詞的基本訴求在於真實,在於做真正的自己;換言之,就是要把抓狂、害怕、大膽、喜悅或以上皆是的自己表現出來。

當客戶對於要求他們靜靜站著、別再編故事並接納自身真實存在的挑戰有所回應時,就表示他們已經在戰士執行長──有強壯牢靠的背和大大敞開的心──的位子上就座。

那位面對致命疾病的學員在新訓營過後幾個月,陸陸續續向更多朋友和同事告知自己的狀況,最後也終於對投資人說出口了。結果,這些人群起挺她──靜靜地與她並肩而站,也可以這麼說。

這個故事最重要之處就是療程發揮了作用,這位學員現在生龍活虎。不過,事情的另一個變化值得審視:當她坦率說出心裡的祕密時,其實也製造了一個讓同事得以分擔她身上重擔的條件。她不必再以守護同事安全的保衛者自居,也因此大家能凝聚起來互相關照。

我一再見證這種時刻。不管是領導者、父母還是情人,當他們選擇講出真心話的時候,就等於讓人生中的每一個人有機會去認識他們、支持他們,去信賴彼此。

shutterstock_723032686
我又想起另一名客戶的例子。這位客戶憂心忡忡地來找我,因為幾個月以來,他信誓旦旦向員工保證公司的融資絕對沒問題,「只要再過幾天」就會收到新一筆資金的投資條件書了,但是他現在不得不面對投資人食言而肥、抽身而去的現實。

「我怎麼告訴他們才好?」他問我,怕得渾身發抖。

「你覺得講實話怎麼樣?」我向他建議。

「講實話?你在開玩笑吧?他們要是知道投資人已經退出,一定會奪門而出,另謀他就!」

「這個嘛,難道你寧願他們為了謊言留下來?」

他選擇說實話,結果員工並沒有離開。他們不但留下來,還自願減薪,讓公司得以順利調度資金。

「親愛的,」我彷彿又聽到佩瑪.丘卓的聲音,「不管那是什麼事情,你並沒有對它敞開你的心。你以為你有,但其實沒有,你必須一直把心敞開。」

我們不願意靜靜站著,是因為害怕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我們不願意告知實際狀況,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照顧別人是職責所在的概念。這些扭曲又孩子氣的想法只會加重人的孤獨感,而且還會摧毀信賴感,這與我們一直以來所學的正好相反。我經常想到人在決定靜靜站著之後,他在那一刻彷彿面對著一個門檻,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出入口。

當然,如果透露太多的話也會有風險。有時候我們打著徹底探究自我的旗號,但最後卻變成把一切「完全公開」。雖然我們總是會說服自己,認定這是開誠布公,但實際上卻是把責任都推到別人頭上,用這種方式默默告訴別人:「拿去,我沒辦法承受焦慮了,你來幫我扛一下。」

不過,我認為靜靜站著、對現實狀況敞開心房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我們最終會記起自己是誰。

金字塔頂端的人生

人因羞愧而記不起自己是誰。除了羞愧感,還會浮現害怕丟臉的心情,彷彿記起自己是誰不僅將揭露內心的疑慮,更證實了那總在譏諷我們的耳語從未說錯。

不過,人因自滿而無法在破開心房的戰士之位就座,這也是同樣危險的事情。換句話說,總將自己視為萬中之選的領導者,是一種後患無窮的需求。當我們處於這種境地,就只能獨自掙扎,肩上背負著必須夠聰明且能應付外界要求而產生的倦怠感,另一方面又責怪組織、家庭、政府或人際關係──我竟敢說出來──裡的人無能,才會做出糟糕至極的決定。

如果今天我輔導的對象是一群人,我常見的做法是跑到白板前,在上面簡單畫一個三角形。「這是什麼?」我會一直問這個問題,直到揪出他們對階層根深蒂固的想法為止。「現在是誰坐在金字塔頂端?」是身為老闆的自己?還是總統、父母,或者是上帝?

透過剖析這些深植於內心的觀點,就能揭露人是如何在察覺到不妥、心裡犯嘀咕時,為了安撫那不安的耳語,而相信傳統奉命行事的組織結構所形成的金字塔陷阱。但這樣做是徒勞無功的,你腦袋裡的耳語比誰都清楚。那些聲音知道坐在金字塔頂端自稱一向冷靜、無所不知是一種妄想,而這種妄想也會使人無所適從。

從一方面來說,那些聲音通常也知道,我們對於該怎麼著手其實還沒有頭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直用害怕被揭穿假面具、被當成冒牌貨的心情過日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因為不知如何是好而覺得丟臉,便認定其他人一定知道答案,也就是說別人都想得出來該怎麼做。然後我們就自作聰明,把那種可恥的恐懼感轉化為進一步指出我們就是無法當領導者、成人和好人的證據。於是,我們開始編故事和胡扯,一路玩著「核桃殼遊戲」(the shell game)[註]的騙人把戲,把幾個殼快速變換位置,讓人看不到那顆代表真相的豆子在哪裡。

我們假裝無所不知地坐在金字塔頂端,而同事們表面上哀嚎我們沒辦法下放權力、分享職權,可是心裡卻因為不必承擔做錯決定的後果而感到如釋重負、雀躍不已。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在玩核桃殼遊戲。

這種遊戲一再上演。組織因此逐漸變成肥沃的田地,我們得以將童年時期的掙扎像種子一樣灑在田地上。接著這一群從上到下並未以真心領導的人,逐漸勢不可擋地變成一張畫布,讓我們把過去的光景都揮灑在上面。至於團隊成員,肯定也會逐漸回以同樣的做法,重複上演其原生家庭的各種掙扎。

榮格的另一句告誡也令人震撼不已:「把無意識變成有意識之後,它會主導人生,然後我們才能稱它為命運。」我們仔細檢查組織的狀況,結果合理推斷,組織注定要落入功能不彰的困境之中,而我們因為缺乏技巧,所以注定做不好領導者,也注定永遠都不夠安全、溫飽和快樂。

我的父親,雖然他緊繃的身體只有靠手上的藍帶啤酒才能放鬆,但他還是假裝一切都沒問題。我的母親,她對著耶穌說話,但不是透過祈禱,而是看起來就像耶穌拉了把椅子坐到她面前,跟她共抽一包溫斯頓(Winstons)香菸那樣。還有我們,總是一直玩捉迷藏,半藏半露,看得見但又看不見。還有我們所有人,集體假裝產品很有效,公司的未來光明璀璨,也假裝我們大家相親相愛、彼此信賴。
alcoholic drunk and wasted but attractive man sitting at table looking whiskey glass thinking in his alcohol addiction problem trying to avoid temptation and desire to drink in alcoholism concept
那是一月的事。我從科羅拉多州波德市(Boulder)的家飛回紐約,準備待一個星期,處理客戶的教練課。紐約的天空晴朗鮮明,又藍又乾淨,就跟科羅拉多州的天空一樣,以往總是籠罩紐約的烏雲,這會兒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在一間沒有窗戶的會議室跟客戶公司的高層碰面。這群主管總共有二十五位,我們一起把椅子排成圓圈,這樣比較方便大家說真話,因為沒有人可以躲在辦公桌或會議桌後面。也沒有智慧化繁瑣的牆面,讓我們沒辦法看到真實的狀況。

我按照以往輔導團體時的做法,先讀老子的短文作為教練課的開場:「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源自《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老子告誡世人,往窗外窺探或找別人要答案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告訴在場的主管,答案就在此處,就在這間會議室中央。

那麼,我們聚在這裡是為了爬梳什麼問題呢?這家公司為什麼對衝突避之唯恐不及?

我的客戶是創辦人之一,公司本身也十分成功。從公司的簡史可以看到, 它的毛利已經攀升到超過十億美元,業界其他類別的公司也紛紛仿效其商業模式。這家公司努力透過做好事,將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

總而言之,公司因此大受歡迎。但是在美好光環的掩飾下,其實深藏著某個真相。公司大多數的主管對於衝突能閃則閃,就跟那位抱怨業務主管太貪心的新訓營學員所面對的問題一樣。除此之外,這些主管還會將自己不能忍受的感覺,也就是本來就會出現的攻擊性都轉包出去,將之投射在高層團隊的兩位成員身上,看著他倆不斷互鬥、瞧不起對方的團隊。

再者,這兩位高層主管的頂頭上司又分別是公司的兩位創辦人,領導者之間的裂痕與未能解決的衝突因此變得更具體又激烈。大家表面上一片祥和,私底下卻各懷鬼胎。管理團隊看起來很平靜,但內心怒氣翻騰,他們默默躲開任何衝突的跡象,一切還真美好。

我邊踱步邊做調查。我對著其中一位創辦人問道:「你是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嗎?」其實我是用猜的。

「暴力?」他問道,確認我沒用錯詞。「沒有,完全沒有暴力。」

我有點納悶又不太確定地掉頭轉身。但是等我整個背對他時,他又說:「不過我們家常常大吼大叫。

我停下腳步,環顧四周,再猜一次:「在場有多少人是在吼叫聲不斷的家庭中長大的?」結果二十五名員工裡有二十三位舉手。

我向大家指出問題的癥結點其實不是迴避衝突,而是恐懼,是童年時期殘留下來的恐懼。由於最資深的主管不曾意識到自己的領導作風和領導決策,都源自他們過去的行為模式,所以同樣的模式才會一再出現且愈演愈烈。

我又補充說,麻煩不在於兩邊作風不合,無法跟對方或團隊其他人好好相處,而在於大家集體進入了隱藏真相的遊戲。

除非領導者接納自己的整個過去,意識到大家都對衝突避而不談,否則也只是把衝突地下化而已。然而,這並不表示衝突就會一直被深埋在地底不見天日,相反地,衝突會一再出現,會有其他人為這些代表他人憤慨與挫折的衝突發聲。

人需要戰士的勇氣,才能靜靜站著,堅持到足以讓人探究內在並記起自己的過去。

  • 註解:一種騙人的遊戲,道具是三個核桃殼加一顆豆子,把豆子藏在某個核桃殼下面,然後把三個核桃殼迅速換位子,讓別人猜豆子在哪個核桃殼下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你的脆弱,成就你的強大:重整創業路上的情緒包袱,成為更堅韌的領導者》,寶鼎出版

作者:傑瑞・科隆納(Jerry Colonna)

譯者:溫力秦
繪者:張巖


AMAZON網路書店4.6顆星好評、2019年度最佳商業與領導力書籍

《哈佛商業評論》、《富比士》、《快企業》、《Inc.》熱烈推薦

「創業是孤獨的」、「創業沒那麼容易」、「創業就是不停地失眠與燒錢」⋯⋯在那些開創公司、賺進大筆財富與聲望的成功背後,少有人知曉創業家內心的掙扎與痛苦,看似「得到」很多,但更多時候是在自我消耗。

被譽為「CEO身邊的耳語者」、「紐約矽巷的尤達」的主管教練柯隆納,也曾競逐於金錢遊戲、因投資失利而情緒崩潰,在尋求協助療癒自我的過程中,他發現看似毫無來由的非理性情緒與行為表現,很可能肇因於童年時期殘留下的恐懼:

  • 因貧窮而爭吵不斷的童年生活,將金錢與地位視為被認可的唯一指標;
  • 面臨被撤換的命運,擔憂失去地位的同時也喪失自尊與價值;
  • 瘋狂加班工作,其實是害怕自己重返「一文不值」的老路;
  • 對有問題的合夥人或下屬無計可施,原來是因為他們都有著過往「不理性他人」的影子⋯⋯

面對無法言喻的複雜感受、面對不知如何是好的困惑,柯隆納從親身經驗與輔導實例出發,結合榮格療法與佛教思想,傾囊相授他獨特又富有成效的見解,娓娓道來直面心結、破除過往心魔的重要性與方針,幫助領導者聆聽內心的聲音,進而克服心理創傷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