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在不安的地方還有其他比較隱晦、間接的好處。不安會讓你更繃緊神經,通常會讓你處於更用心、注意且更質疑的模式。這種狀態下至少會發生三件好事:你會驚訝,你會分心,而且你可能會手忙腳亂。

文:海爾・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

脫離舒適圈的好處

大家都知道,不適會激發出很多創新;解決問題的人習慣聚焦在痛點上。比方說,當伊隆.馬斯克塞在洛杉磯嚴重壅塞的車陣裡時,也是他想到超迴路列車(hyperloop)之時:這是他想像中的大型空氣推動列車,可用超音速載運乘客,將洛杉磯到舊金山的交通時程縮短為三十分鐘。「我要去參加一場演講,已經遲到了一小時,」他說,「我在想,天啊,一定要有比較好的交通方式。」這是很典型的「需求為發明之母」故事。

身在不安的地方還有其他比較隱晦、間接的好處。不安會讓你更繃緊神經,通常會讓你處於更用心、注意且更質疑的模式。這種狀態下至少會發生三件好事:你會驚訝,你會分心,而且你可能會手忙腳亂。

關於驚訝這個元素

首先,你會遭遇新事物與新觀點,感受到挑動神經的訝異驚喜。你會看到、體驗到之前不知道或沒想過的事物,身邊滿是新奇。正因如此,時尚業的凱特絲蓓(Kate Spade)公司制定了很多措施,讓員工不會無聊,也不會讓別人感到無趣。該公司的行銷長瑪莉.碧琪.倫娜(Mary Beech Renner)對我說,凱特絲蓓公司對顧客許下的「品牌承諾」很重要:「我們要鼓舞她們過著更有趣的生活。」對倫娜以及公司同仁來說,這代表他們自己最好也要過著有趣的生活,因此,他們組成了「各種團隊活動,參加園藝、藝術博物館參訪和烘焙課程,只要是能鼓舞人心、確定我們自己也過著我們所承諾的有趣生活的事物都可以。」他們定期舉辦「午餐兼學習」聚會,邀來有趣的訪客。有些企業夏天時星期五只上半天班,凱特絲蓓公司則是全年都這麼做,讓員工更能沉浸在充滿活力的曼哈頓地區,盡情享受這裡的一切。

矽谷的創投業者、曾擔任考夫曼基金會(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創業副總裁的維克多.黃(Victor Hwang)則建議企業「探頭到奇特的地方」,以擴展思考。他更詳細說明,提出三種可以探詢非尋常事物的方法:

  1. 觀看與傾聽奇特的東西。我喜歡看冷僻的紀錄片與收聽不一樣的播客。點一點就能找到潛藏的酷炫想法,這真是太棒了。
  2. 去奇特的地方散散步。我會去隱密的市郊社區、百貨公司、社區大學等地方散步。當你別無目的、只是為了散步而散步,會用新的眼光去看事物,因為你很有餘裕享受當下。
  3. 和奇特的人聊聊。去找一些和你不一樣的人談天,能夠帶來力量。我還記得幾十年前和陌生人隨意聊聊的對話,以及這些對話對我造成了哪些影響。

我認為,蓋.拉里貝代(Guy Laliberté)完全做到了。拉里貝代是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的共同創辦人;太陽馬戲團的表演引人入勝,將高空特技人、雜耍特技人、編劇技巧和說故事技巧結合在一起,成為創意無限的壯觀場面。拉里貝代一直四處旅行,尋找奇特且動人的靈感,並期待太陽馬戲團裡的人也這麼做。為鼓勵大家傳來遠方的資訊,該公司的「潮流團隊」(Trend Group)在內部通訊刊物〈開眼〉(Open Eyes)裡開闢固定專欄,每星期都有員工的「順帶一提……」見聞,提到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中探訪的地方,就像星探挖掘新人一般認真執行任務。傳送過來的文章可能聚焦在建築、時尚、音樂或語言的有趣趨勢上,通常和正在製作的劇碼並無直接關聯,但是,在像馬戲團這樣文化色彩豐富的企業裡,你也很難說什麼東西是完全不相關的。

不管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太陽馬戲團都是很成功的企業。舉個例子,賭城演出一齣名為「O秀」(O show)的劇碼,多年來座無虛席,根據一些估算,甚至是全世界單場營收最高的表演。當我問起在這種地方如何進行研發時,執行長丹尼爾.拉馬爾(Daniel Lamarre)很快地回答:「最重要的都是蓋往來全世界得到的體會,大部分則是我們四處旅行的心得,再加上大量的好奇心……我們總是在觀察,看看現在外界到底是怎麼樣。」

回到蒙特婁總部,拉里貝代會用其他方法來對抗高階主管的安適。拉馬爾對我說,某一天拉里貝代告訴他一個非常讓人訝異的消息:「丹尼爾,我擔心我們有點太企業化了,因此我替你請了一位新人。」沒多久,一位穿著全套服裝、扮演小丑的人物來太陽馬戲團的蒙特婁總部報到。這位「莎祖夫人」(Madame Zazou)花很多時間表演舞台娛樂節目並四處分送爆米花,基本上,她的存在至少不斷提醒了總部的專業員工,他們的工作重點是要做好馬戲舞台表演。更刻意的是,她還得到完全的授權,可以扮演典型的弄臣角色,比方說,「走進我們的﹝高階主管委員會﹞會議,自我介紹,然後嘲弄我們。」我之前主要談的是人如何靠著實際走出辦公室來跳離舒適圈,但是,聘用莎祖夫人這件事凸顯了領導者也可以邀請干擾走進來。

皮克斯也和太陽馬戲團一樣,相信要讓人們多走進真實世界裡去體驗,別老是待在電腦螢幕前。皮克斯的產品開發流程強迫員工要走出辦公室、走出皮克斯大樓,比方說,要先學會射箭,免得在《勇敢傳說》動畫片裡畫得太離譜。他們不斷「探險」,體驗新環境和想法。以皮克斯二○一七年大賣的電影《可可夜總會》來說,深深沉浸在墨西哥的鄉村與城市,幫助他們掌握了墨西哥文化的重要元素,如果不這麼做,肯定會忽略這些東西。

這些電影創作者前往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省(Oaxaca),以利創作出電影中的虛構小鎮聖賽希莉亞(Santa Cecilia);他們也到訪其他地方,比方說米卻肯省(Michoacán)的小鎮聖塔菲德拉拉古納(Santa Fe de la Laguna),這裡的人民自豪地保存祖先的傳承,包括穿著普瑞佩查族(Purépechan)傳統服裝與製作獨具一格的陶器。我們可以把皮克斯的做法想成一種創意人類學,而且除了典型的「創意業」之外也可以採用。這些年來,我遇見的很多創新思考者為了讓最好的問題與洞見浮出水面,靠的都是「走出去」,而不是「待在這」。

羅德.卓歷告訴我一段故事,他積極走出去和顧客互動,結果直接回饋到創新上。他創辦賽洛公司,想對長期身為市場領導者的直觀公司構成巨大的競爭威脅,其部分策略是要確定他和創業團隊花了夠多的時間追著小企業的業主和經理人跑;賽洛公司就是為這些人設計解決方案。他說,他們開發第一代產品時拜訪了超過兩百位經理人,每天早上在他們進辦公室開電腦、倒好第一杯咖啡時,就來找他們。卓歷說,在這段不斷出差的期間,他得到了啟示:「會計軟體從來不是重點。」他和他的同仁注意到,小企業的業主習慣每天早上上網查核自己的銀行帳目,以確定有足夠的現金可以撐過這一天。這個簡單的觀察,再加上和顧客討論在特定解決方案中會使用或忽略哪些功能後從中得出的洞見,最後讓他們問出顧客心裡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將小企業收集到以及他們需要的數據都放在一起,變成一個整合的環境?卓歷說,這個問題給了他「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開始代表顧客把數據結合起來,得出一些驚人、神奇的結果」。

這呼應了維克多.黃提到的「奇特的人」;離開舒適圈會得到驚喜,指的不只是換地方而已,還包括和觀點以及認知風格大不相同的人交流。羅伯.蘇頓在《11 1/2逆向管理:看起來怪,但非常管用》(Weird Ideas That Work)中也信心滿滿地提出這個論點。大量研究顯示,這類交流能帶來更多的創意與創新成果。傑夫.卡普在一場訪談中也談到為何會有這種事。「當你和背景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時會有一股張力,因為溝通上會出現一些問題,」他說,「但我認為,這種辛苦掙扎其實是好事,因為這會讓你的大腦處於一種高能量的狀態,讓你變得非常積極主動,而且也讓你無法安逸。」

對很多人來說,要和許多方面都與自己不同的人共事,是一大挑戰。卡普的重點是,就因為這樣的不安,才導引出了具觸發性的問題與創意洞見。

分心蘊藏的力量

其次,打破常軌會讓你不再去做之前專注在做的工作。你分心了,但這種分心通常是好的。你一直在應付難題,而且是放在之前建構的框架之下處理,現在,你的焦點轉向了。從任務中抽身、不再投入大量的專注,讓你的心智進入不同的處理模式,變得比較能接受問題;這些問題早就在你的意識邊緣遊走,只是一直躲著你。你現在做的事不是一般認為的「工作」,因此,你不會積極地鑽進向來習慣的解決問題路徑,你會想到,或許可以有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認知心理學家用「外加認知」(extra cognition)來描述這種情況,經典範例是你在洗澡時突然想到絕妙好點子。法國數學家亨利.彭加勒(Henri Poincaré)也是一位創意思考者,他尤其樂於把自己想出的最偉大問題和洞見都歸功於這個現象。比方說,彭加勒在一八七○年代末期提出第一項重大發現,關鍵時刻正是在他睡睡醒醒之間。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十五天來我都在奮戰,想要證明任何和我之後稱為富克斯函數(Fuchsian function)相似的函數都不存在……我每天都坐在書桌前一、兩個小時,我試過各種組合,但都沒有結果。有一天晚上,我一反常態,喝了一杯黑咖啡,我睡不著,結果腦子裡跑出一大堆想法,我感受到它們在互相碰撞,直到,這麼說吧,有一對互相牢牢勾住,構成了穩定的組合。」他說,到了當天早晨他已經解開難題,「只是得要把結果寫出來,這花了我好幾個小時。」他繼續說:

我離開當時已經住了一段時間的康城(Caen),去參加一趟由礦業學校(School of Mines)主辦的地質之旅。旅程的緊湊讓我忘記了我的數學工作,到達庫唐斯(Coutances)時,我們搭了巴士去遊覽之類的。我踩上台階時,就出現了一個概念,我過去的思考當中顯然沒有任何成分讓我做好準備迎接這個想法:我之前用來定義富克斯函數的變化式和非歐基里德幾何是一樣的……我感受到一股即時且完全的確定。返回康城時,我用空閒時間驗證結果,好讓自己安心。

隨著彭加勒持續發現他最好的想法看來都是在分心的狀態下冒出頭,這個模式也持續。舉例來說,有一次他又得解決另一批難題,久無結果讓他很受不了,於是他去海邊度了幾天假,轉換一下心情。「有一天,我在崖邊散步,」他回憶道,「想法又跑出來了,同樣也具備著大膽、倏然與絕對確定的特質:不定三元形式的變化式和非歐基里德幾何一樣。」

近期由陸冠男(Jackson G. Lu)、莫都蓓.亞基諾拉(Modupe Akinola)和瑪麗亞.梅森(Malia Mason)所做的研究,替彭加勒充滿洞見的自覺加入了一些數據證據。一項實驗請參與者執行創意任務,如果參與者在其間有做「任務轉換」,成果會比較好,因為打破專注、抽離手邊的任務能同時導引出更發散與更收斂的思維。研究人員解讀數據並總結道:「暫時把任務擱下,能讓認知不那麼僵固。」

(文未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創意提問力:麻省理工領導力中心前執行長教你如何說出好問題》,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海爾・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

譯者:吳書榆

IDEO 設計公司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

「精通提問這門藝術並非易事,但海爾・葛瑞格森提供了大量的寶貴方法,

無論你要解決的是哪一類的難題,都可以讓你受益。」

問題大爆發,直擊關鍵盲點、獲取決定性進展。

當發問變成習慣,成就便會一直往上。

為什麼你問不出好問題?

AI回答精準又快速,提出關鍵提問才是我們的真本事。

提出關鍵提問的5大原則

  1. 打造「保護區」以繁衍問題
  2. 「問題大爆發」衍生新洞見
  3. 累積自己的「提問資本」
  4. 階梯式提問直通最佳解答
  5. 專心傾聽將帶來意外收穫

跨國企業與知名創辦人都在用的提問技巧──Google、Facebook、可口可樂、迪士尼、皮克斯、太陽馬戲團、美國券商嘉信理財、通用汽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蘋果之父賈伯斯Steve Jobs、特斯拉汽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豐田汽車創辦人豐田佐吉、eBay拍賣網創辦人皮埃爾・歐米迪亞Pierre Morad Omidyar。

如果你問一位創意提問者,成功的關鍵是什麼,他們會說:問一個不同凡響的問題。

許多在工作或生活中困擾著我們的事情,其實只需換一個提問的方式,自然會迎刃而解。

想要開拓前所未見的全新局面,成功者只需提出一個「關鍵提問」:

  • 獲得美國玩具展金獎的戈蒂組合玩具公司(GoldieBlox)創辦人黛比.思特琳(Debbie Sterling)問:「為什麼所有工程玩具都是做給男孩玩的?」
  •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問:「如果停止假設人們是理性的,會改變經濟理論嗎?」
  • 特斯拉汽車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問:「當產業中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人們能接受的產業標準是什麼?」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過:重要且困難的工作一向不是去找到正確答案,而是找到正確的問題。

史隆管理學院資深講師╳訪談超過200位業界創新人士,

運用全球首創的「問題大爆發」演練,點燃你的提問潛能!

好的問題能讓我們排除卡關障礙,帶領我們駛向更創新的解決方法,

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問出關鍵的問題?

打造「保護區」以繁衍問題

想得到最佳解答,就須讓問題生生不息。打造專屬的問題「保護區」能擁有更多可發展的空間,清理出一個可供提問探索的環境,將有利於問題自由延伸。

「問題大爆發」衍生新洞見

一般的腦力激盪是大家共同絞盡腦汁想出最佳「答案」,而「問題大爆發」是一種全新選擇,只要四分鐘,就能激發你思考出最佳「問題」。讓創意提問源源不斷,自然能使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累積自己的「提問資本」

某些人的提問就是比其他人更具觸發效果,其差異在於提問者的經驗與背景。成功的關鍵是累積你的耀眼表現紀錄,看見並掌握對的問題,堅持到底以發揮提問的影響力。

階梯式提問直通最佳解答

藉由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引導出下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有如階梯一般地一階階向上邁進。想要成功,就必須持續創造差異,而提出對的問題正是通往最佳解答的第一步。

專心傾聽的意外收穫

蘋果之父賈伯斯之所以能成為傑出的領袖,正是因為他善於傾聽。提出問題可以展現你自己的論據,但花時間傾聽別人、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及動機,更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收穫。

海爾・葛瑞格森結合30年以上的授課經驗和專業洞見,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營造提問友善環境來讓自己精於提問,以及如何問出對的問題。

海爾・葛瑞格森給創意提問者的建議

  • 聰明的人會問深思熟慮過的問題,而不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
  • 好問題是指向未來將有成就的好指標,比好答案更精準。
  • 要讓對的問題浮出檯面,你要花點時間去感受錯誤。
  • 把自己的問題轉化成認真的決心,並找到方法為答案注入能量。
  •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能力提問,這是精密口說語言的發展成果。
  • 你可以從對方給予的答案當中辨別他是否聰明,你可以從對方所提的問題當中辨別他是否睿智。


  • getImage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