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通常在危機動盪之後,多數人都會轉趨保守,這個時候你若願意做跟別人不同的嘗試,就比其他人更有機會脫穎而出,像是2009年很多人覺得倒楣,為什麼畢業就遇上金融海嘯,但當時很少人想到,在那之後就迎來美股的黃金十年。


文:Bastiane Huang

2020年誰也沒有預料到的黑天鵝:新冠狀病毒,突襲全球經濟。在中國的疫情好不容易緩和下來的時候,歐洲美國相繼出現大批感染。數百萬美國人被迫在家工作,官員學者不斷下修預期,經濟學人預估2020年底失業率會升高至7.4%,美國財政部大臣則表示會盡全力避免失業率升至20%。

這一切讓人不禁回想起十年前。2007下半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每月失業高達數十萬人,失業率攀升至10.2%,創下26年來的新高。西班牙、英國及台灣失業率也相繼飆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應屆畢業生一部分選擇繼續升學或延畢,到國外打工遊學或交換學生,一部分人則成為了政府22K方案的第一批試用者。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經驗裡學到什麼呢?這次的危機又和十年前有什麼不同?
中小企業及時薪員工受創較深

2008年的經濟衰退黨制各行業大規模的失業,從建築工人到銀行白領無一倖免。但這次的病毒導致的失業潮,受創最深的卻是餐廳,旅遊,航空,及中小企業。在灣區總是大排長龍的連鎖奶茶店Boba Guys宣布裁員400人,飯店旅遊業也陸續傳出裁員的消息。

大型科技公司包括微軟、Google、Facebook幾週前開始要求員工在家工作,也承諾會持續支付廚師、接駁車司機等時薪員工薪水。亞馬遜,沃爾瑪等公司甚至因為網購民生需求大幅增加,逆勢聘用十萬名以上員工,並增加對自動化的投資。

另一方面,市場動盪讓創投基金暫時不願意出手,陸續有矽谷新創傳出融資相對困難的消息,如果情況在幾個月之內沒有改善,可能會有更多新創陷入財務危機,或是被迫裁員,相對之下,現金流穩定的大型公司受到影響較小。

疫情加速改變未來工作和生活模式

新冠肺炎催生了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實驗: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國家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員工開始在家工作,或是錯開上班時間。世界各地的大型活動或展覽會議,也紛紛延期或取消。

學校暫時停課,改用線上教學,哈佛大學更要求學生在五天內搬出學校宿舍,並調整上課時間表,因應分散在世界各地各時區學生的需求。在股市一片慘淡當中,視訊軟體公司Zoom、遠距互動健身企業Peloton,股票確持續上揚。

在疫情爆發以前,公司和學校對於遠距工作或教學的看法兩極。雖然Google等科技公司在家工作政策行之有年,但許多公司依然認為面對面交流,能夠帶來更多創新合作,增高生產力。前雅虎CEO——Marissa Mayer,更在數年前廢除在家辦公政策。

這次疫情讓公司紛紛不得不正視在家辦公的必要性,也開始著手改善基礎設施及流程,讓員工可以更容易地在家工作,並維持一樣或更高的生產力。一旦員工和公司開始看到在家辦公的好處,就算疫情緩和下來,也會有更多公司考慮維持或增加在家辦公的比例。

為什麼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

按照現在的狀況來看,失業潮在所難免,短期之內就業市場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根據2008年金融海嘯後身邊朋友們找工作的經驗,這並不一定完全是壞事,為什麼呢?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 German philosopher, Friedrich Nietzsche.

過去十年榮景讓熱錢持續湧入市場,尤其是在AI人工智慧等熱門領域,每年的創投資金額都創下新高。這樣的市場讓很多有潛力的公司可以加速發展,但過多的資金也導致許多公司估值過度膨脹,而忽略了經營警訊。

甚至出現許多所謂的Fake-AI startups(假AI新創):早期創投MMC調查了2830家歐洲的AI新創,發現有四成公司沒有AI技術研發的證據,除非能夠深入企業訪談,否則一般投資人或是求職者很難辨別公司是否真的有號稱的技術實力。

新冠病毒爆發之後,新創及科技公司人人自危,紛紛想辦法調整策略,去蕪存菁,雖然難免有企業會被誤傷,但倖存下來的公司會更有危機感,體質也更健全。一旦產業復甦,這些公司會需要更多人力投入生產,機會只會多不會少。

比照自己和朋友08年的經驗,就算短期之內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你也不是唯一一個人,很多人都面臨一樣的狀況。況且擔心也沒用,不如專注在你可以做的事情上,與其空等,不如考慮其他備案,進修,研究所,交換學生,實習等都有朋友做過,現在回頭看起來,對個人長期職涯發展影響不大,反而讓你擴展眼界,如果這種困難都撐過來了,未來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呢?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當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照著既定的規劃走下去。所謂的既定規劃,很多時候來自於家人或社會的期待:像是,從最好的科系畢業,就應該進最好的公司,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這真的是你自己想要選擇的人生嗎?

相對的,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有時候反而迫使我們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徹底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做一些原本想都沒想過,或甚至覺得不可能的事情。

2009年我大學畢業,一心希望進入外商,看看領先的國際公司怎麼運作,但是,當時大多數的外商都凍結人事預算,我被迫開始申請一些本來沒考慮過的企業。最後,我決定拒絕全球前幾大的跨國電子公司,加入一間製造真空管和半導體零件的英國公司。

這關公司原來我從沒聽過,也沒有考慮要進入這個產業,但是面試過程讓我很喜歡公司的歐洲文化,上司的風格,也看到很多到歐洲,亞洲各國出差工作的機會。我選擇了一條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路,這也讓我後來申請哈佛商學院時,因為有與眾不同的背景和經驗,而被注意到。

我很相信「Life Doesn't Happen to You, It Happens for You」。想像你到了一間期待已久的餐廳,卻被告知自己最想要的那道菜已經沒有了,在失望之下,勉為其難地嘗試服務生推薦的另一道料理,才發現這道菜反而更符合自己的口味。

最想要的那間公司暫停徵才,或是需要多花三個月的時候找工作,短時間之內當然難免失望,或是充滿壓力。但是與其費時間在你不能改變的事情上,不如發覺其他的可能性。當你滿腦子都是dream job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其他短期看來不怎麼樣,但五到十年長遠來看可能更好的選項?例如,選擇一間名氣不那麼響亮,但卻有很多學習機會的公司。

更何況,現在的就業市場,相較2008多出很多不同選項。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到歐洲、美國、新加坡工作。日本更在去年進一步放寬工作簽證規定,讓更多外國人有機會赴日就業。這次的疫情也讓更多公司轉向遠距,在家辦公,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公司願意聘用國外員工,工作模式也將更多元。

通常,在危機動盪之後,多數人都會轉趨保守。這個時候如果你願意在可承受的風險範圍內,做跟別人不同的嘗試,你就比其他人更有機會脫穎而出。我在哈佛商學院的一位英國同學,在入學前想要到台灣學中文,又很希望可以一邊實習。在台灣一個人也不認識的他,直接寄信給知名私募基金。這間公司沒有計畫招募實習生,但卻覺得這個人經歷很特別,又有勇氣不怕嘗試,決定錄取他。

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是不嘗試,你永遠不會知道。就算失敗了,從過程中也可能得到很多寶貴經驗。2009年當時很多人覺得倒楣,為什麼畢業就剛好遇上金融海嘯?但當時很少人想到從二月開始就迎來美股的黃金十年。現在回頭看,有機會可以經歷這種十年或是二十年才一次的黑天鵝事件,反而從這裡面學到很多東西,反而更清楚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Source